中学生历史人文素养的调查与分析

很久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中学历史教学一直以追求升学率、及格率和优秀率为最终目的,历史课与现实脱离,在学生心目中成了死记硬背的代名词。新课改实施以后,虽然教师们也知道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可在实际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功效却没有很好的发挥,具体表现在:培养方法单一,无系统的计划与目标,历史课堂教学中,对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因素关注较多,而对公民观、民主观、道德观、法律观、创新精神等人文素养教育重视不够,从而造成基础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对于促进中学生人文素养的成长却不尽人意。近些年我国出现了一系列触目惊心的“青少年杀人犯罪案件”,比如:“马家爵事件”与“药家鑫事件”等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的泯灭,足以说明长期生日祝福以来我国在应试教育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完全带有功利色彩。从而导致青少年学生从人文知识的缺乏到人文素养的低下。因此,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提高中学生历史人文素养,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已是基础教育中历史学科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课题名称的界定(即内涵)

   笔者提出《中学生历史人文素养调查与分析》这一课题中,涉及到“人文素养”概念,那么,什么是“人文素养”?如何理解“中学生历史人文素养”的内涵?

  1、何为“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即人文方面的素质与修养。人文素养分为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两个方面,人文知识体现在具体的学科知识之中,而人文精神则蕴涵在人文知识之中,需要我们在学习人文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思维、概括、提炼出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的核心就是人文精神。

  2、如何理解“中学生历史人文素养”的内涵?“中学生历史人文素养”的内涵极其丰富,它不仅指中学生对历史人文知识的掌握,更主要的是指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文精神,同时又通过中学生的具体语言、行为外显出来的人文素质。中学生历史人文素养教育的价值,在于“唤醒个人自觉,凝聚民族精神,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文导向,以及克服唯智教育的偏失”。 中学历史人文素养的基本内容应包括民族精神、公民意识、国际意识、人格意识等。中学生历史人文素养主要体现在人文性,这里的“人文性”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发展性等特点,当然,不同的社会和时代,对“人文性”有不同的界定。我们所提倡的中学历史人文素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情境性。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理论与实践依据

   《中学生历史人文素养调查与分析》课题的研究是依据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出来的。《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和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然而,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教学却普遍缺乏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历史学科也不例外。根据我们课题组对临潼区各中学老师和学生的听课调研与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来看,中学历史教学仍然自觉不自觉地把传授历史知识和培养所谓的应试能力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过分地追求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热衷于解题技能训练,情感教育的目标也往往只局限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渗透上,而疏于对历史知识内在丰富的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的挖掘。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历史教学目标已明显滞后,它制约了历史学科人文素养教育功能的全面发挥。因此,加强中学生历史人文素养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

[1] [2] [3] [4]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