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活动的设计 第2页
二、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
教师在设计、组织活动时要注意与儿童的生活和经验的联系。来自儿童生活的兴趣、爱好、发现能引发出各种活动。儿童对产生于自己生活中的事情、想法最感兴趣。所以教师要结合课程标准、教材和儿童的生活实际设计活动,克服脱离儿童真实生活,生硬地创设所谓生活情境,为活动而活动。比如,一位老师在《学看平面图》一课,设计的活动密切联系学生身边的事情,充分再现了学生的生活场景。这课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平面图在生活中的用途。2、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认识平面图中的方向及图例,能在平面图中找出来某一地点的位置。第二目标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为了完成本课的重点,突破难点,老师抓住了孩子们最喜欢玩的心理,这课教学的时间正是“六一”前后,老师充分利用这个时间的春游活动,又选择了孩子们喜欢的游乐场所,模拟带领学生到游乐园春游。设计了“认识平面图”、“智力闯三关”、“设计游玩路线”的活动。把平面图的知识都融在游戏当中,比如通过查找平面图上游乐园的门认识了方向;通过准确地找到想玩的游乐项目的位置,了解了图例;通过设计游玩路线,体会平面图方位和图例的重要性并进行操作,使用平面图。孩子们想要玩好就需要会看平面图,这样自然就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整节课学生们积极性高涨,直的下课了,学生们还沉浸在愉悦和兴奋之中。这课所设计的活动既有学生的观察和思考又有学生的操作与表答、既有个体独立思考,又有小组的合作交流,既有学生自主探究,又有教师的适当点拨,使学生在整个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这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正是因为这位老师从儿童真实生活入手,紧密联系学生身边的事情设计教学活动,利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经历来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所以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活动的设计要适合儿童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
l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活动是多种多样的,有课堂上的活动,也有课堂外的活动。具体形式有教学游戏、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参观访问、现场调查、讨论交流、资料设计、操作性和实践性的活动等/教师要根据教材主题内容和学生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低年级学生的活动宜以具体形象为主,高年级学生可适当增加理性思考分量的活动。低年级的学生活动要生动活泼,富有童趣,如一位老师给二年级学生上的一节课《变变变》教学中,根据低年级的儿童年龄特点,设计了三个活动:1、我们一起猜猜看。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出示用废旧物品做成的工艺品和生活用品。让大家猜猜他们是由那种材料做成的,引发学生的想象力,产生将各种废旧物品加工成各种工艺品和生活用品的欲望。引起学生好奇心。2、超级变变变,,组织学生交流生活中有哪些变废为宝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然后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进行小设计、小制作活动。既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3、小小展示会,小组合作,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展示作品,使学生在展示会中体会到变油费为宝的乐趣。课堂利用废旧材料制作自己喜欢的用品,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增强了趣味性,将废旧材料变成了精美的工艺品、服装、玩具、还有能打出好听节奏的打击乐器。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小小展示会,学生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小组制作的作品,有说一说、演一演、比一比、赛一赛、特别是模特表演,学生穿着用各种废旧物品制作的服装,在欢乐的乐曲中,走着模特步,在快乐的动手制作活动中将废旧材料进行了变变。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美化家园。这节课根据儿童年龄特点采用了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随着年级的升高教师采用的活动方式逐渐增加难度提高要求,教师采用的活动方式也逐渐增加难度提高要求。比如;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我们的母亲河》这一课,教学目标是了解母亲河的基本情况,明白母亲河的含义,形成热爱母亲河的情感和保护母亲河的意识,一位老师在这课教学中设计了”走进母亲河“的活动。让t同学们课前收集了解有关长江、黄河的资料、故事。了解这两条母亲河,课上汇报。老师播放长江、黄河壮观的录像片,还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赞美长江、黄河的诗歌散文,并在课堂上朗读;激发学生的情感。老师还播放了母亲河受污染的有关图片;听不见船上的号子、看不见船上的白帆,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谈感想、并作为代言人,为黄河、长江设计一个广告,告诫人们保卫母亲河。同学设计的非常好。调查访问、汇报交流小组合作等活动方式比较生活中高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能够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四、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式学习,一堂课仅仅是老师在忙碌,而学生很少参与。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体现正确的教学思想,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所设计的活动要让儿童作为主体参与其中。要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去做、去探索、去得出结论。学习的过程是儿童用参与调查、试验、探索讨论、服务、辨别、创造、表现等多种方式去感受、体验、领悟与表达的过程。倡导自主、探索性学习。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有助于学生体验。体验式学习需要创设一定的教育情境,并引导学生在这一情境中发现、观察、感知。一位老师在《走进残疾人》一课教学时,把聋哑学校学生上课的录像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通过观察、倾听去感受体验,认识残疾人、了解残疾人。还设计了模拟活动,用一只手穿衣服和蒙眼前进,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两次换位体验,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在体验活动中,学生用眼看、用耳听、用身体亲身经历,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识。另外,教学活动的设计还要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特别是到了高年级,对于那些学生理解有一定距离,有一定困难的社会性知识,老师设计教学活动就要注意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认识。比如,,<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一课《学会拒绝》一位教师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课前利用网络收集的有关毒品危害的相关录像、图片、照片、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老师展出一组毒品把人至残、至死的图片、照片,让学生观看这些震撼人心的图片、照片。同时播讲或老师讲述每个人真实的故事,然后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迷恋网络的危害,再进一步延伸到烟酒的害处。一张张的照片、一个个的故事、社会上、自己身边的活生生的事例,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了,动情明理,加深了理解,提高了认识,使学生知道了生活中有很多诱惑,世界很美、诱惑很多,要学会辨别、学会拒绝。教学活动的设计还要能引发学生思考。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不是把结果呈现给学生,而是要引发学生思考。如一位老师在,《换个角度想一想》一课的导入,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老师出示一个图片,让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认真观察,看看它象什么?学生非常的感兴趣,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说出了不同的物品,接着老师就问:“同样的一幅画,为什么我们看到不同的画面?老师的图片资料选得非常好,有思考价值,切中主题。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们掌握了从不同角度看图片的要领,再进一步引申的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比如当我们遇到烦恼,换个角度想一想,看到别人的长处。遇到问题多从别人角度考虑等,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1、在与他人交往活动中,尝试多角度地看待和思考问题。2、学会积极乐观地思考和对待事物,学会宽容、欣赏他人,做一个快乐的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