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读后感
最近看完了乔治 奥威尔的政治讽喻小说《1984》(董乐山译本),也来说两句吧。看之前,早已听闻这本小说了,据说是反极权主义的,很得自由民主人士之心。或断或续,花了近一个月才看完(唉,年岁不饶人啊,以往这样大小的小说最多一个星期就看完)。乔治于1947年开始写这部小说,1948年书成,据说直到他死后这部小说才为他带来荣誉。
小说的人物结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我甚至怀疑这能不能被称之为小说),主要就写了一个人物,名叫温斯顿,他生活在1984年的英国伦敦,彼时英国乃至世界已经被专制极权主义所统领。世界被分为了三个国家:大洋国(中西欧、北欧、北非及南大西洋诸岛)、学习林俊德心得体会欧亚国(美洲、南太平洋诸岛)和东亚国(亚洲、东欧)。整个小说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基本都是描述,相当于背景介绍。用今天的话说,温斯顿属于体制内的人,他在大洋国的真理部纪录司上班,大洋国共四个部门:除真理部(负责造谣)外,还有和平部(负责对外战争)、友爱部(负责对内镇压)和富裕部(负责饥饿与贫穷,该部小说没怎么详细介绍)。温斯顿每天的工作就是配合国家政治宣传的需要,进行肆无忌惮地疯狂造假,因为他们相信这个世界上无所谓真假,也无所谓历史,只有人的头脑和纸质的纪录,而纸质的纪录(各种报章杂志、文件资料,乔治没想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已经出现的互联网)毫无疑问被国家完全彻底的操控,按照专制者的意图进行任意的篡改。而人的头脑中的想法仅存在于目前当下,所以控制目前就可以了,他们的名言是“谁控制了过去就控制了未来,谁控制了现在就控制了过去”,所以温斯顿生活在一个个人几乎没有任何隐私可言的时空:无处不在的电幕(进行宣传播报以及监视监听)、随处隐藏的话筒(监听)、随时可能出现的思想警察、时时刻刻盯着你的老大哥头像,甚至连小孩子都被洗脑成为小侦察员,专门监督自己的父母亲属……,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控制现在的你,整个就是一个恐怖荒唐至极的世界。但不得不说,这部分的描述相当枯燥,但从中可以看出主人公温斯顿正在萌生出反意。
第二部分,温斯顿与另一位女党员茱莉亚搞到了一起(这类行为绝对为党的纪律所禁止,因为像男女真正相爱这类的事情可能引起人性的复苏,而党的一切工作的要领就是要泯灭人性,使人沦为党的工具),尽管知道迟早两人要灭亡,但他们还是在死寂的生活状态中看到了希望,并幻想着能尽量多过一天这样的日子。有一次他们在草地上ML之后,男的问女的,我喜欢堕落,你是不是足够堕落?女的回答我足够堕落,配得上你的爱。有人评论说,这是在专制极权主义的重压之下人性完全沦丧的表现,这时的人们会憎恨一切纯洁美好的东西。我觉得这种评论只说对了其中的一部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两个实际是以这种行为在对抗他们所反对厌憎的整个体制。因为他们意识到自己就是体制的一分子,他们认为,自己的堕落正是整个体制堕落的开端和一部分,自己的腐朽灭亡正是整个体制的腐朽灭亡,所以他们会希望自己堕落。这又使我想起不久以前在网络上看到过的一个十分严肃的观点,大意是,如果你想改变你所处的那个环境,最大的敌人就是你自己。因为你自己就是那个环境的一部分,而且这一点很难意识到,即使意识到的话也很难改变自己。第二部分不像第一部分写得那么枯燥压抑,至少有了一些亮色。作者借主人公之笔提出了希望所在:如果有希望的话,希望在无产者。第二部分写得尤其精彩的部分,就是主人公所看的那本据说由叛党领袖果尔德施坦因所著的革命禁书《寡头集体政治的理论与实践》(实际上是由统治者自己编印的这本书,用来诱捕寻找反抗组织兄弟会的人),通过这本书的内容,你可以看到作者乔治非凡的政治预测能力,他写《1984》的时候是在1948年,然而书中所有关于极权专制主义的预测,几乎都在上世纪后半叶得到全部或部分的映证,这也是本书的精华所在。书中反复提到的“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这三句口号,作者借这本禁书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诠释。
所谓“战争即和平”,一开始我的理解是国与国之间,通过不断的开战以维持一种相对均衡的状态,并保持国内的和平。禁书里面的解释则要复杂得多,即:通过宣传出来的战争(就是说,不一定有实际的战争发生),一则可以凝聚国内民心,方法就是一方面由于有外来战争的危险,所以民众就希望得到一个强有力政府的保护,从而在政府的强权面前妥协;另一方面民众在政府强大的宣传鼓动下,会产生虚幻的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从而使民心凝聚起来。二则可以消耗过剩的生产力,同时可以以战争为借口不断降低民众的生活水准。书中主人公甚至猜测,那些时不时落在伦敦街区的炸弹就是政府扔的,旨在制造战争气氛;而那一船船运往战区的战略物资,有的干脆就在大洋上倒进海里。看到这里,你不得不惊叹乔治 奥威尔非凡的想像力及预测力。我们不难想像得到,二战期间包括二战以后,一些国家的政客(包括极权主义者或有极权主义思想的人)借助战争转移国内矛盾和民众视线以维持国内的所谓和平或赢取大选的情形。
所谓“自由即奴役”,我一开始的理解是,专制者对于民众的奴役正是专制者本身的自由,或者说,对于民众而言的奴役,恰是对于专制者而言的自由。事实证明我的这种理解有点浅薄了。禁书中关于此口号的解释相当复杂而宽泛。现仅从关系方面来解读这个口号。大洋国生活着三类人:上层为核心党员,他们紧密团结在以“老大哥”为核心的党周围,高高在上,掌握着其他人生杀予夺的大权;中层为外围党员,他们是党的四肢和肌体,充当着党的爪牙和运转机器,主人公温斯顿即属此类;下层为被愚昧欺骗而不自觉的无产者。我的理解仅限于核心党与下层无产者之间的一个方面的关系,另一方面是,无产者只要接受被奴役的命运,他们就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自由:不被逮捕并受折磨的自由。而在核心党与外围党员之间,事实也存在着这种类似的“自由即奴役”或者“奴役即自由”的关系。
而“无知即力量”,我们这儿就有一句类似的话:无知者无畏。书中没有详解这句话,我想应该类似于我们这句话的意思吧。
第三部分,主要写主人公温斯顿与茱莉亚被捕之后,如何被穷凶极恶的极权维护者奥布莱恩折磨、摧残乃至重新洗脑的过程。其实温斯顿与茱莉亚的一切早就在监控与掌握之中,温斯顿想投靠的奥布莱恩正是上面布下的引诱者,那本禁书也是奥布莱恩等编写的(不过写得倒客观,大概是为了引诱所需吧,温斯顿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曾提到,书中所写一切都是自己早已知道的,只是书中写得更为系统更为条理。并觉得能写出自己知道一切的书才是好书)。而奥布莱恩代表的党所要做的一切工作就是清除残存于主人公内心深处一星半点的人性,把人变成党的完全彻底的驯服工具,这一点使我在看该书的时候感觉特别恐惧而绝望。温斯顿在严刑之下招供了所有的一切:他与茱莉亚的幽会、ML、他们的反党言论、对党的憎恨、寻求反党的途径等等,但这远远不够,因为这些早就被党掌握了。党的目的是要找出产生这些想法和行为的思想原因,并从思想根源上清除掉这些原因。作者大概认为产生异端想法的原因就在于存于人性之中的爱,所以奥布莱恩用温斯顿最害怕的老鼠迫使他从感情上背叛了自己的爱人。书中提出的一个有趣的观点是,从感情上背叛一个人才是真正的背叛,相反地,从感情上接纳一个人才是真正的接纳。书中最后温斯顿经过反复的“思想教育”之后,终于对老大哥产生了爱意,党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不知道这种爱,与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否相同或类似。
总之,这部小说,单从文采及故事性上来讲,毫无可取之处,甚至可以说是枯燥无趣的。整部小说笼罩在阴森、压抑的气氛之中。但是就小说的现实意义而言,还是一部不错的小说,它提醒人们极权主义将会带给人们怎样的生活。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每多一位人读乔治奥威尔,自由就多一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