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君臣关系

中国古代的君臣关系
  自从有了皇帝和大臣,就有了君臣关系。和其他关系比起来,君臣关系似乎是最难处理、最难把握尺度的一种关系。处理好了,平步青云,鸡犬升天;处理不好,丢官弃爵,甚至连小命儿都不保。君臣关系的复杂可见一斑。

  作为大臣,首先要学会的就是如何处理君臣关系,其次才是如何为民办实事,如何帮助老百姓致富奔小康。原因很简单,只有你处理好了君臣关系,你才能继续掌握和控制包括权力在内的各种社会资源,而这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基本前提。丢了官,甚至连自己的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遑论帮助百姓奔小康?

  作为皇帝,处理君臣关系的压力似乎小一些。因为皇帝对大臣,本身就是上级对下级,皇帝手中掌握的各种资源足够让很多人心甘情愿地为他卖命了。皇帝更多的是布置任务、下达命令,根据大臣完成任务的效率和质量来论功行赏。

  但是,皇帝同样也不能忽视君臣关系。因为君臣关系有的时候会戏剧性地发生转换。今天还是贵为九五之尊的皇帝,明天很可能就变为别人的阶下囚了。历史上皇帝被贬为庶民、沦为阶下囚的例子不胜枚举。

  可见,中国历史上的君臣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很多中类型,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种:

  君强臣弱型:此种君臣关系最常见,也最容易得到大家的理解。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为君臣关系定下了“君君臣臣”的基调,六维论文网毕业论文http://www.751com.cn/也就是说,君就是君,臣就是臣。君为臣纲,大臣要听君主的。但偏偏有大臣不信邪,甚至连布衣陈胜、吴广也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五代一个节度使也嚷嚷道: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而。

  君弱臣强型:此种君臣关系在王朝末期也很容易看到,如在春秋战国时期,周王虽在名义上贵为天子,但在实际上甚至连诸侯国的宰相都不如。在三国时期,曹操也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举,此时的皇帝不过是一个傀儡而已。唐末,唐朝皇帝则完全沦为节度使朱温的玩物,真是可悲。

  君强臣弱时,大臣处于弱势地位,言谈举止必要要小心谨慎,行事自然要战战兢兢。所谓伴君如伴虎,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皇帝是虎,大臣自然要低一等了,于是大臣就经常自称“犬马”,表示愿效犬马之劳,主子要出门,大臣可以当马来骑;主子要休息,大臣就是看门狗;主子要打猎,大臣就是猎狗,主子打完猎了,大臣就有可能被烹。甚至主子犯错了,大臣也可以来当替罪羊。

  君弱臣强时,大臣似乎处于强势地位,但强势地位的大臣一不留神就成了君主,如赵匡胤,本来是后周的一员大将,看到自己的主子孤儿寡母比较好对付,就干脆把主子的皇袍扒了下来,自己披上。后来又通过“杯酒释兵权”,很快就像变戏法儿一样将“君弱臣强”变成了“君强臣弱”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都是这种类型的人。林语堂先生在《吾国与吾民》中对此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建立新王朝,需要爱好战争和混乱的天才,——对学问及儒家伦理都嗤之以鼻,直到自己稳稳当当地坐到龙位之上,再将儒家的伦理捡起来,这可是个极有用的东西。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