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定义及测量 11
(三) 问卷调查过程及样本分析 14
(四) 实证分析 15
1. 描述性统计分析 16
2. 信度与效度分析 17
3. 相关分析 19
4. 回归分析 20
五、研究结论 22
致 谢 23
参考文献 24
附 录: 25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是指企业在获得盈利的过程中,公司履行对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义务以及对股东和员工的法律责任[1-2]。通过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可以增强其竞争优势。忽视履行相关利润者的责任将威胁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3]。现如今,随着企业管理及周围环境的变化,企业间的竞争激烈程度日益增涨,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芝加哥大学的J. Maurice Clark所著文章《改变中的经济责任的基础》是可查实的最先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文献。虽然Clark在该文章中首先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但他没有界定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因此,他的想法在提出时缺乏严格的要求。
20世纪50年代,鲍恩在《企业社会责任》这本书里表述了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被认为是现代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开始。鲍恩在书中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主体是需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一家规模足够大的现代化公司,实施者是公司经理,表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前提应该是自愿的,由此划出了企业社会责任和法律约束以及政府监管的区别[4]。20世纪60年代, Keith Davis提出“责任铁律”这一概念,随着公司实力的增强,社会要求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否则企业将会引起强大的社会批判与压力[5]。
总体来看,在这一时间段,企业社会责任(CSR)被认为是帮助他人的良性行为,被归类为人们视线之外的“外部性”问题。到了1980年以后,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引起各方的关注。21世纪初,企业社会责任在世界内得到广泛认可,各大国际组织纷纷对企业担负起社会责任的行为表示支持,在此基础上推动其理论与实践的完善。现如今,“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指标已成为世界500强企业排名的评判的关键依据。
显而易见,大多数企业都意识到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并已经提升到了公司的战略管理层面上。从战略管理的角度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将有助于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也有助于公众和客户的认知,同时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现如今,产品选择并不局限于价格、质量和安全性,逐渐扩展到公司的社会道德,其内容越来越普遍,因此决定公司竞争力的因素转变为商业道德,也正因此,企业社会责任成为了新的竞争优势。相对国外而言,虽然我国在CSR研究方面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但在社会责任的理论深度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与国际社会CSR的发展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距,企业高管对社会责任的认识还大多停留在公益捐赠或其它外部表现上,而缺乏对如何提高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以及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认识。因此加强国内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认识程度,提升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质量值得进行深入的探究。 高管胜任力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2):http://www.chuibin.com/guanli/lunwen_205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