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医学心理学

浅论医学心理学
身心积极随着医学科学研究和医疗工作的指导思想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模式的转变,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卫生部要求各高等医学院校努力创造条件为医学生开设《医学心理学》课程;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医学心理学不仅是医学学生的必修课,而且也成为医师职业考试、继续职业教育、岗位培训和知识更新的重点考试和学习内容。所以,我想通过本次的作业更加地了解医学心理学以及让自己的知识变得更加牢固而且以后实际的生活及工作上用上自己所学的知识。还有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此,我想浅论医学心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通过举例阐述心理学的方法在医学里运用和使用价值。

  一、医学心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与医学实践结合,加以具体应用的学科。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因素与健康和疾病的相互关系,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预防、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的学科。我国医学心理学家李心天教授也指出: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和解决整个医学领域中心理学问题的学科。还有陈仲庚教授也指出:医学心理学“以疾病和健康心理学理论、研究方法和临床心理实际问题为基本内容,从心理学角度探讨疾病产生的原因、发展和防治;探讨心里评估和心理治疗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探讨有关维护身体健康、防止疾病方面的心理学原理和措施。”所以,医学与心理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医学与心理学都以人作为主要的研究和服务对象,两门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医学研究偏重于人的生理方面,而心理学研究则偏重于人的心理方面。然而,人生理活动同心理活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除了可观察到的外线行为,还涉及内隐行为。涉及到他们的内心的世界,因为,有时候对于某些病人纯粹的吃药打针比心理上的辽上更加重要。

  二、阐述不同情况下病人的心理护理

  (一)急性病人的心理护理

  急性病人,是指那些发病急、病情重因而需要紧急抢救的病人。过去有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急性病人病势危急,医护人员的任务就是以最佳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抢救病人,无须实施心理护理。近十年来,随着抢救护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急性病人也同样需要进行心理护理。因为急性病人不是面临生命威胁,就是遭受躯体伤残,心理正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此时,如果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和其紧张情绪,有助于转危为安。否则,如果在病人心理上高度紧张之时,再加上抢救时的种种劣性刺激,就会加重病情,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对急性病人焦虑恐惧、紧张不安,渴望得到最佳和最及时的抢救,以便转危为安。但急性病人的心理活动又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比如,一向自以为健康的人突然患了心肌梗塞或神志清醒和脑卒中等,也会因过分恐惧而失去心理平衡。还有那些慢性疾病突然恶化的病人,易于产生濒死感,恐怖、悲哀、失助、绝望等消极情绪往往可以加速病人的死亡。病情不同、年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不等同也对病人的心理活动有影响。因此,医护人员要善于具体分析每个急性病人的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还有,由于急性病人的主导心理活动是恐惧,因此,心理护理的中心任务是增强病人的安全感。使病人感到医务人员可亲、可信、安全。

  (二)慢性病人的心理护理

  慢性病人因为需要承受长期的疾病折磨,经历漫长的病程所以往往产生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慢性病人随着病情变化,有时高兴、有时悲伤、有时满意、有时失望;紧张、焦虑、忧愁、愤懑、急躁 、烦闷等消极情绪也经常出现。所以, 对慢性病人的心理护理,必须紧紧围绕慢性疾病病程长、见效慢、易反复等特点,调节情绪、变换心境 、安慰鼓励,使之不断振奋精神,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心理护理应当与生理护理结合进行,做到身心积极效心理学

  应互相促进。例如,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 慢性病人多出现疼痛、发热、呕吐、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易引起不良情绪,医护人员应当亲切安慰,并及时妥善处理,病人自然就会情绪好转。又如,慢性病人除每天口服药物外,还经常进行肌肉注射或静脉点滴,这对那些痛阈低的病人来说也常常引起焦虑。技术熟练的护士常常取得病人的信赖,即说明其中也包含了心理护理。再如病人的饮食,不仅要考虑到病人的营养需要和禁忌,也要讲究色、香、味、形、量以及就餐的环境条件等。经验证明,在良好的心理护理配合下,病人不仅能遵嘱就餐,而且还有饮食疗法的意义。另外,幽雅的环境、舒适的治疗条件,也具有心理护理的意义。慢性病人大都空闲时间多,就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组织必要的活动,如欣赏音乐、绘画、看电视、听广播等,活跃病房生活。对于因病情反复和病程长而失去治疗信心的病人,更要多安慰、多鼓励;以垂危病人更要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动作轻柔,加强基础护理,使之生理上舒服,心理上也减轻对病危的恐惧。

  (三)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

  1 病人术前的心理与心理护理

  无论手术何等重要,也不论手术大小,对病人都是较强的紧张刺激。病人意识到了这种紧张刺激,就会通过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使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有的临上手术台时还可出现四肢发凉、发抖、意识域狭窄,对手术环境和器械等异常敏感,甚至出现病理心理活动。

  我国的医学心理学工作者通过调查发现患者术前常有如下的心理活动,对手术一是害怕,二是担心。怕的是疼痛与死亡,担心的是是否会出意外,是否会残废和毁容等。他们反映,入院就盼早日手术,一安排手术日就惶恐不安,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尽管在手术日的前一天晚上服用安眠药,仍难以入睡。如,有位病人,由于精神上过度紧张,刚被推进手术室就大汗淋漓、心跳加快、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不得不改期手术。在心脏科某病室,病友们给将临手术的病友送桃子罐头,用意是祝福病友能从阎王爷那里“逃”回来。一旦有病友死在手术台上,后来做手术的病友就更加恐惧不安。又如,一次在心脏科的一个病室里,其中一个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女孩死在了手术台上,另外两个待手术的女孩就都偷偷写下了遗书。大量临床观察和研究均证明,病人术前的这种恐惧和焦虑,将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如失血量大、愈合慢等。而且,这种恶劣的情绪状态还易于引起并发症。因此,术前的心理护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为此应当进行术前心理咨询。咨询应由有权威的医生和护士进行,耐心听取病人的意见和要求,向家属详细交待病情,阐明手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要对手术的安全作肯定的保证,决不应向病人交待什么千分之一的危险性。又如需作气管插管,或术后放置鼻饲管的病人,因将影响说话,应事先告诉他们到时如何表示自己的需求。对于危险性大、手术复杂、心理负担重的病人,还要介绍有关专家是怎样反复研究其病情并确定最佳手术方案的,并突出强调他本人在手术中的有利条件等,使病人深感医护人员对其病情十分了解,对手术是极为负责的。另外做过同类手术病人的信息,对术前病人的情绪影响较大,护士可有针对性地组织交流。病房护士还应介绍手术医生和护士情况,在病人面前树立手术医生的威信,以增加病人的安全感。在术前让病人看一下术后观察室,介绍一下术后护理措施也是有益的。这些心理上的准备,对控制术中出血量和预防术后感染都是有益的和必要的,并可使病人正视现实,稳定情绪,顺应医护计划。另据研究报道,术前焦虑程度对手术效果及预后恢复得快慢也有很大的影响。资料表明:有轻度焦虑者,效果较好;严重焦虑者,预后不佳;而无焦虑者,效果往往更差。这是因为,无焦虑的病人由于对医生或手术过度依赖,过分放心,对生理上带来的不可避免的痛苦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还有,病人也十分重视手

[1] [2]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