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论语》中的“仁” 第2页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孟子后发展了孔子《论语》中的“仁”论思想,直截了当地提出了“仁政”说。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天生有善端。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这就是著名的“四端”说。“四心”产生“四德”,即“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素质或品德。孟子在孔子“爱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仁者爱人”,“恻隐之心,仁也”。认为人人都怀有同情之心、恻隐之心、不忍人之心。这与孔子的仁完全是一致的,它构成了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论出发点,只不过孟子又结合了他所处的时代特征和个人实践经验,认识到了仁政的作用,对现实问题的观察具有更高的洞察力罢了。总之,《论语》试图通过“爱人”的说教,劝统治者应养民、利民、惠民、教民,博施于众。减轻对老百姓的剥削和压迫,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结语】

  《论语》从不同角度的论述,表明“仁”的博大与内涵丰富。“仁”伟大的精神、崇高而理想的人生境界,作为后人不懈追求的目标而高标在前,指引人生的航向。《论语》是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著作,赵普说“半步《论语》知天下”。读《论语》悟《论语》从中我们可以学到许多的东西,《论语》是生活中的必备品,无论你是学者还是学生还是企业家。

  孔子“仁”的思想,与其说是一种道德,不如说是一种智慧,一种圣人的大气和大智慧。“仁”的思想所要追求的是一种“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坦荡荡的境界。归结到实际生活中就是“乐”。“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表现了孔子闲居时闲静、淡雅的心态;“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表现了圣人的安贫乐道、淡泊明志和乐观向上。他在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颗乐观的心,积极去做既能使他人快乐又能使自己快乐的事,其实这才是我们实践“仁”的宗义,我们每个人都要做一个君子“乐得其道”,将“仁”和爱的阳光洒满大地。

  【参考文献】论文网http://www.lwfree.com/  

  【1】程昌明,译注.论语[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2】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廖加林,赵立华.试论孟子的“仁政”思想及现代价值【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作者:余南,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09级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

上一页  [1] [2]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