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网络诗歌及其代际爱情观 第2页

  青海诗歌当中,大部分的意象与自然景观有关。其中包括村庄、庄稼、古城、劳作人民,等很多个在都市诗歌当中无从看到的意象。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依据农村生活的各种场景、细节,包括农作物、农家特产来反映农村人民的朴实简洁。表现青海农家的劳作辛苦与生活情趣。同时表现出了青海网络诗歌的民俗特征。青海诗歌中的意象大多与各种神秘现象以及古老历史有关。还有村庄、庄稼,和各种大自然的奇景。或平凡,或普通,或微小,或宏大。就像这首诗当中:“多少个梦中把你拥抱,多少个梦里大声向你问好,看一看圣地的净土与庄严,冻土上架起民族朝圣的桥。喜马拉雅山冰清玉洁,称赞中国的铁路架的最高。啊!金色的太阳光芒万丈,隆隆的列车载着时代奔跑。”其中有草原、藏红花、酥油茶浓香的敖包、牦牛群、神獒、雄鹰、雪山、羚羊野驴、经筒、喜马拉雅山、铁路架等许多个意象组成,短短一首小诗,竟然有十几个意象,可谓是丰富并且复杂。但是,这些意象紧密排列组合,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了青藏高原的神秘性以及古老历史性,表现了青藏高原独特并且具有意义的民俗特征,和属于它自身的高原形象,以及民间文化。同时在首诗当中,也写出了现代的青藏高原具有鲜明变化的社会意义。比如,青藏铁路的修建,使得青藏高原之间有了沟通的桥梁,使得青藏高原与外界开始有了更深程度的交际交流。并使得它逐渐随着大流,走向社会现代化,全民化。

   四、青海网络诗歌当中的意象及其意义

   一、自然景观及其对生命的启发

  自然景观在青海网络诗歌中的意义体现在自然景观对生命的启发。自然界的生命比起人类的生命显然坚韧的多。他们重复着自然规律,生生死死的循环,坚韧的生命力是人类比不上的。青海西宁诗人刘大伟的诗歌《看见》中写道:“看见麦子随冬季走远,看见马鬃在风中发白,看见庄廓在夕阳中变蓝,看见溪流变瘦,河床若烟。看见十二月的风从山头掠过,看见大片林木铺开白花花的忧愁,看见鸟雀逃离村庄,炊烟凝固。看见脏兮兮的衣裳擦亮城市的夜光,看见星星,暗处闪烁的眼睛,以及因苦痛而略显谦卑的灵魂”。大家可以看到,这首诗当中有很多与自然景观有关的意象,其中包括麦子、马鬃、庄廓、溪流、河床、十二月的风、山头、大片林木、鸟雀、衣裳、星星、灵魂,等很多。诗人通过对这些农家景象的细腻描写,有力的列举并且形象的描绘出一个个生动的画面。把青海农家朴实艰苦的生活环境描绘的生生有色。他用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整个农家生活和乡村景色都写得淋漓尽致。用最接近青海乡间文化的方言“庄廓”,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在更深程度上产生更加强烈的情感共鸣。为青海民间特色做了宣传作用。“看见大片林木铺开白花花的忧愁”。诗人用一个“铺”字,把静的物体用动态的方式表现出来,写得楚楚动人。这样写,使得作品具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 有灵性,富有个性。更显出了青海民间风情种种。溪流的声音,风的声音,发白的马鬃,忧愁的林木,脏兮兮的衣裳等等,作者在听觉和视觉上都把读者置身于整个大自然中。“忧愁”二字把整个林木的沉郁和苍翠用一种拟人的手法表现出来。让读者顿时对植物对大自然产生怜悯之心、恻隐之情。它用一种独特的语言方式揭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爱护。这符合现代社会所提倡的“环保观念”。这表明,青海诗歌,它不仅表达了青海民间文化的单纯和真诚,也表达了对整个社会、整个世界的期望与真心。

   二、人物形象在青海网络诗歌中的社会意义

  上面的《看见》一诗当中,除了描写农家生活情趣和劳作艰辛之外,还写了人---农民形象。“看见脏兮兮 的衣裳擦亮城市的夜光”、“以及因苦痛而略显谦卑的灵魂”。这两句话充分的展现了一个人物代表,那就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农民。他们不管是为了什么在城市里生活,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他们的地位,他们的生活以及他们的精神都处在极其低下的位置。“脏兮兮的衣裳”与整个光亮的城市灯火格格不入。他们或许连衣食住行都无法解决。这样的处境便是整个这类人群所尴尬之处。

  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文学是写人的,尤其是叙事性作品,人物形象往往是作品的重心,作家也总是借助人物的塑造来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和审美意识、美学观点。客观分析就是作家采取旁观的视角,客观地分析人物此时此地的所思所想,从而洞察人物的内心世界。中国诗歌的意象文化在唐代达到鼎盛。别林斯基说:“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诗的本质就在于给不具形的思想以生动的、感性的、美丽的形象。”作者有意把入城打工的农民工形象挖掘它潜在的社会意义。在经济发达,贫富差距还是很大的今天,很多的打工者依然存在,他们麻木、被动、机械、标准化,也有城市和乡村、农业和工业之间分离的自我,另外也有对自我的肯定。自从20世纪80年代深圳经济特区开始大批内地招工以来,外来务工者已经成为深圳、广州等地的常驻人口。他们中间的一部分人,在工作艰辛、条件恶劣的打工生活中,用文字记录打工者的生活,写成了反映打工者“生存状态、情感世界和理想追求”的诗歌。随着这样的诗歌被大量创作和刊登,人们开始将它们统称为“打工诗歌”。

  “一列火车把我扔在了广州。南方的天空不下雪,经过了夜,经过了梦,最终到达的是拥挤的工业区。一个工厂接着另一个工厂,到处都是机器的轰鸣声。看着一张张招工的广告:哪个地方能把我收留?每个早晨我被操纵着起床,我的生活已是一条定时的流水线。车间里面没有白天和黑夜,只有苍白的灯光和疲惫的脸。我把老板的欲望已看清楚;我把工友们的泪水写成了乡愁;我把我们的希望、失望和绝望,一起捏成一个结实的拳头”。这是一首关于打工者生活的诗歌。形象的描绘了打工生活情景和打工者的心理描写。

  打工诗歌与打工者这一特殊群体的身份和处境紧密相联,因而具有特殊的社会意义。打工者在户籍制度中属于农民身份,但他们离开经济日益凋敝的农村,来到工业日益繁荣的城市,成为车间、流水线、城市角落的临时雇工。他们属于城市的暂时居住者,没有城市公民的正式身份,无法享受城市市民的社会保障待遇,而且被城市当做异己者对待,遭到歧视和排斥。但是,他们的劳动满足了城市工业化扩张的需要。他们在工厂、工地和各种服务行业承受着长时间或高强度的劳动,仅获得微薄的薪金。无数打工者怀着对城市文明的憧憬而来,在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和健康之后,始终无法获得正式的城市身份,最终只能回到贫瘠的故乡。甚至,许多打工者在高风险的生产过程中失去了自己的肢体,造成了永远无法弥补的身体残障和心灵创伤。数量庞大的打工者为中国的经济腾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的处境却只能被概括为:身心俱伤,进退两难。

  打工诗歌就是打工者在痛苦的生活处境之中,以特殊的形式发出的声音。打工者历来属于“沉默”的底层群体,他们没有能力讲述自己的生存处境,也难以获得其他阶层的倾听和理解。他们既没有政治话语权,无法在政策决策中表达自己的权利要求;也没有经济实力,无法通过市场影响力来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他们也没有文化话语权,不能像学者、评论家那样在舆论话语中占据一席之地。当所有主流的话语渠道几乎都对打工者关闭之后,他们把压抑的痛苦、困惑、迷茫、愤怒进行提炼,转化成半熟的诗句,用自己的微弱声音引起了主流媒体的注意,使得被遮蔽的底层现实得到了部分呈现。

   五、青海网络诗歌中表现出来的代际爱情观

   一、青海诗歌中代际爱情观产生的背景

  当现代文化急速的向时代前沿发展时,人类的思想也随之变化。在这个物质逐渐膨胀的社会里,干净纯洁的爱情往往成了人们所向往的一种美好。物质奢靡,精神空虚的现代人,无法在这个物质与精神不和谐的现实中找到原始真纯的人际交往,只能做无谓的憧憬。“爱情是最纯洁的和解”。在这个欲望泛滥的现实社会中,“纯洁的爱情”更是少之又少。如今,70后的爱情观与80、90后的发生分岔。70后的乃至更早的人们大都是以封建家庭的包办婚姻伟服从基准。他们服从“封建道德”,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80、90后的就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因为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正在逐渐趋近“开放型”。游戏与真情、幻觉与现实,在稚嫩的想法与不成熟的做法中,突显他们的叛逆和另类。都市里的80、90后女生化艳妆、穿吊带衣服、踩细跟凉鞋、从事不同行业。“正”与“非正”、“另类”与“时尚”、“真情”与“现实”,都与整个“文明”、“和谐”、“纯真”的高原民族风显得格格不入。农村女孩随着“三农主义”逐渐走上正轨,也开始趋向“城市化”。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教育还是人文思想,乃至整个爱情观、价值观、人生观都有了显而易见的变化。

   二、70、80、90后爱情观的差异以及形成原因

  下面是一位网友对70、80、90后爱情观和事业观的总结:

  70后在爱情观上,比较注重双方的家庭条件。以及双方的人品。

  70后在事业观上,比较刻苦,兢兢业业。

  80后在爱情观上,喜欢追求经济独立。喜欢自由。

  80后在事业观上,都喜欢能有一份高工资,又不劳累的工作。但是往往都是很累的工作。

  90后在爱情观上,喜欢追求浪漫的爱人。喜欢童话似的生活。

  90后在事业观上,喜欢追随自己的兴趣所在。

  “90后”生活环境相对前几代优越许多,没有经历过历史和政治上的动荡,也没有经历过大的经济波动。相对而言,“90后”不关心政治,对国家和社会更加缺乏责任感。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90后”的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除父母外,亲情观相对淡薄,在这样的生长环境里,有相当一部分人比前几代人来说,更显得有些孤僻。在家中一向是受呵护和宠爱的,所以很少考虑长辈和他人的感受,更自我,可能有些目无尊长。有一篇网络文字很有意思,70后80后90后的差别,其中一条内容是:“70后无论任何时候,看到有站着的领导,都会马上给领导让座。80后崇尚上下级平等。90后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和“80后”比起来,“90后”的自我意识更为强烈,没有经历过国家危难和社会动荡,也没有过早的把一个过分沉重的使命感背负在稚嫩的肩头,“90后”更关心个人的需求,观念将更趋向人性化。

  其实不管什么样的爱清观,自古到今的几千年文化河流里,“爱情”是整个民族的文化基准。舒婷《致橡树》的爱情观与80年代的社会潮流有着极大的关系。它反映了当时社会刚刚经历了一个大变革后女性要求爱情平等,在生活爱情婚姻中与男性平等的诉求,是当时女性爱情婚姻观的新发展,是新时代女性爱情婚姻观的最新体现。有一首小诗《木头人》:“我数一二三,我们来海誓山盟,一、二、三,你听不懂。原来你是木头人。”这首诗当中所要表达的,其实只是作者对爱情的盲目与迷茫。谈恋爱是一种严肃社会活动,一对相互不甚了解的男女相互了解的过程,一般来说如果是真心接触,会以结婚一起生活并生育培养下一代为目的。开始恋爱的原因很多,有些人会因为空虚寂寞去谈恋爱,也有些只是想尝试下恋爱的感觉,也有些是考虑成家,所以寻觅开始恋爱对象。但是,就在这种盲目心理的作用下,很多人的爱情就显得微薄没有力量。

   六、结语

  青海网络诗歌的发展和前进,是整个青海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全面发展的必然结果。反之,它的发展受社会发展的约束和限制。青海诗歌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快速前进,这是社会前进,科技进步,人文思想提升的必然趋势,也是发展方向。它是现代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青海网络诗歌在地理、历史等独特的环境下逐渐成熟,并以诗歌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沟通与理解,改变那些已经陈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人们对那些有益于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行为和思想做出肯定与坚守,对那些邪恶、肮脏、黑暗、卑鄙和庸俗的一切做出抵制和对抗,从而铸造出人类新的精神世界。当然,想让诗歌尽快回归到真善美的轨道上来,也就是说,诗人在创作诗歌时,以真为基础,以善为动机,以美为目的,或者说,以真为体,以善为魂,以美为貌,必须借助青海当地的实际情况,必须执着于人生永恒的问知及道德完善,沉思生命,努力写出动心的甚至是代天地立心的诗歌,编辑必须努力选用那些从世俗中来、到灵魂中去的诗歌,才能筑建更美的青海网络诗歌城堡。

   参考文献

  1、庄严、章铸著:《中国诗歌美学史》,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年

  2、张默编:《现代百家诗选》,尔雅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3、村野四郎著、洪顺隆译:《现代诗探源》,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4、欧阳友权等著:《网络文学论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5、欧阳友权著:《网络文学本体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

  6、许强、罗德远、陈忠村主编:《中国打工诗歌精选》,珠海出版社

上一页  [1] [2]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