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

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
内容摘要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抒情体散文作家,他的成就很高,《荷塘月色》就是其典型的代表作之一。在描写“荷塘四周”时,重点选取荷花,荷叶,月亮,月色等物象进行描写,把情与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达到一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境界。

  关键词 荷塘 月色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抒情体散文作家,成就很高。《荷塘月色》就是典型的代表作之一,这篇散文,以一幅清新、美丽的景象立即映现在眼前:绿叶的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像朦胧的幻梦,像缥缈的歌声。那里有画,有诗,有情,有深邃的意境。但是,在那诗情画意里,却蕴含着作者艺术上的孤诣与苦心。于是在这苦闷的心情下写了这篇抒情体散文。

  — 语言的声韵美

  朱自清在语言上大量使用了叠词,从而达到一种美的特点,如“曲曲折折”来形容荷塘的广度;以“亭亭”来描绘荷叶的高洁纯美,同时赋予它动感;用“田田”来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来表示它的深度;以“缕缕”来形容飘散的荷香,朦胧迷离,淡雅芬芳。又如“蓊蓊郁郁”不但说明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浓重的气氛;“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极写了荷塘四面树木之茂密。这些多样形态的叠音词极富艺术表现力,且有很强的音韵感。同时这些叠音词又是作者心境的反映,是由作者的情绪决定的。荷塘的景色是静谧幽雅的,作者的情绪是“淡淡的”,没有大红大绿的浓重,身处于不浓不淡、不明不暗,调和适中的境界中,流露出了作者适度中和的生活情趣。这些词的运用恰是他在追求刹那间的安宁与恬然;是为了暂时的忘却与排遣,曲折地反映了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 色彩的雅致美

  色彩具有促人联想产生表情的作用,不同的色彩可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而文字本身就有丰富的词彩,可在文章中透现出斑斓的色泽。朱自清的散文往往情彩并茂,就是以文设色,以色达情而致。读者无不在动人的情彩中陶醉、神往。以色彩美创造精湛的艺术美方面,朱自清先生有深思独到之处,下面就此谈谈其散文的色彩艺术。

    古人云:“凡作一图,用笔有粗有细,有浓有淡,有干有湿,方为妙手。”朱自清先生为文设色无不恰到好处,强弱、明暗、浓淡惟妙惟肖。一缕“微风”让这副极美的荷花图动了起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霎时,荷香如歌,似有若无,花叶颤动,流波溢彩,叶、花、形、色、味浑然一体。人也在微风中全身心地沉醉在这荷塘美景之中了。

  而这似乎还不够极致!再看看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叶下的流水被密密的叶子遮住了,不能看见,而叶上“如流水”一般的月光却在 “静静地泻”着,一个“泻”字,化静为动,使人看到了月光的流动感;“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个“浮”字又突出了雾的轻飘朦胧。叶子和花在薄雾笼罩下,迷迷蒙蒙,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如梦似幻。月色迷蒙柔和、薄雾轻笼飘浮,这月下的荷塘真是恍如仙境了!满月而有淡淡的云雾,给人的感觉如“小睡”一般,正如作者此时的心境,却是恰到好处。作者在这里无意中流露出了淡淡的喜悦。“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 杨柳的倩影不是 “投”在荷叶上,作者偏偏用了一个“画”,仿佛是一位绘画高手在泼墨挥毫,精心描绘一般,使投在荷叶上的影子贴切自然、美丽逼真,富有情趣。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月色清淡,黑白相间的光和影犹如和谐的旋律,荷香缕缕,水乳交融,作者如此细腻入微的感受真是令人如痴如醉!

  —— 景致的朦胧美

  优美的散文意境一直是散文家不懈追求的美学境界。散文的意境,具体说就是作者在独特的情感氛围中,创造出一幅幅色彩鲜明,引人入胜,给人美感的艺术画面,读者能在画面中驰骋自己的想象,细加玩味,由此而产生意境。

    鲁迅曾说:“感情正烈的时候,不宜做诗,否则锋铓太露,能将‘诗美’杀掉”。朱自清先生秉承了中国“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表现出了一种“哀而不怨,怨而不怒”的美学风格,在他的抒情散文中,情绪总不是那么强烈,多是沉痛的隐忧,即便是写喜悦是也常常夹杂着苦涩。

    “他的散文大都写得很有意境。他的描写,也仿佛是在以文字作画,他总是蘸着清丽的颜色和真挚的感情,一笔不苟地、细密地写,务必写出诗情、画意,写出情韵、滋味。《荷塘月色》想象丰富,描写生动,朱自清高明地把譬喻、对比、烘托,以及通感等手法结合起来,创造了独特的意境。如:“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以舞女的裙比叶子。“月光如流水一般。”以水比月光。“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象笼着轻纱的梦。”以梦比雾。“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将光与影的和谐之美,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把眼前温馨、幽雅的荷塘月色同幻境中悠扬清逸的琴声联成一体,给人以审美上的快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把听觉、嗅觉联通起来,创设了一个优美的意境,眼前的美景,使人达到物我交融,静态的景物变得鲜明可感。又如以荷塘的环境幽静的气氛烘托心情的不宁静。古今对比想起采莲的事情,表达作者思古怀乡的心情。

  —— 情景的和谐美

  《荷塘月色》用写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表现作者心情的矛盾复杂。首先作者独具匠心的点出“心里颇不宁静”,才有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全文以此为感情基础,使后文的心情变化有源有本,显得脉络清晰,容易接受。随后通过荷塘四周环境描绘,洪托了幽静的气氛,并流露了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下追求片刻宁静和自由的心情,含蓄地揭露了现实的不自由。在无人而幽静的荷塘边独自背着手踱着,是一种“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自由自在的“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获得暂宁静的喜悦情“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最后写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由寂静到热闹,充满了生机,将荷塘和月色衬托得更突出。“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则表现了作者完全沉醉在荷塘月色的宁静境界里,不再是前文所说的“颇不宁静”的心情了。《荷塘月色》以“背着手踱着”尽情受用无边荷香月色为行文线索,从出门经小径至荷塘复又归来,从空间顺序中来表露内在思绪,于静思默察中反映“独处的妙处”的复杂心情。作品先着重写荷塘的小路、荷塘的外部、荷塘的内部、荷塘的静景、荷塘的动景,然后由荷塘而转写月色——由月光写到月影、从荷塘中的月色写到荷塘四周的月色,疏密相间,从里到外,由近及远,把月光和荷塘融结一起,在写尽荷塘月色之后,神笔轻轻一荡忽而联想两千年前江南采莲的风谷,思接千载;忽而又以“今晚若有采莲人”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拉回现实,细出一缕怀古思乡的幽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种淡淡的哀悉又袭上心来。赏月既不能排解心中苦闷,于是只好“推门”回家。这样便形成了为排解“不宁静”的心情,“带上门出去”夜游荷塘而又带着哀悉“推门”回家,自然天成的完美的艺术构思与和谐和自然的整体艺术结构。在有限篇幅中,写尽了月下荷塘的种种景色。

  —— 感觉的共通美

  通感,是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由嗅觉转向听觉。“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柔飘缈、沁人心脾等方面有相似之处,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着想象的跳跃。但“渺茫的歌声”不是单纯的陈述说明,“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事物,两个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加大了意境的内涵,烘托出了环境的幽雅与宁静。第二句由视觉转向听觉。光与影的分布本是宁静的,用“名曲”来形容,将光与影巧妙地转化成了活泼的、跳跃的音符,化静为动,将景物写活了。提到梵婀玲,则会令读者联想到《小夜曲》之类的名曲,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悠扬给人的感受相通,两相烘托,艺术效果倍增,给原有的意境覆上了温馨幽雅的薄纱。“比拟”。它将物拟成人,或将人拟成物,或将一物拟作另一物。它不仅使描画对象更加形象生动,而且还能起到化静为动的神奇作用。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朵儿的”一句,“袅娜”“羞涩”两词可以让我们想象荷花仪态万千娇羞不已的媚态;又如“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一句,则有不见风,而风自空穴来的效果;再如“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一句,物静而情动,叶子与流水两眼相望,含情脉脉,风姿绰约。写荷塘的月色:“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则是将视觉与听觉沟通起来,用“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来比喻光和影的和谐,既生动又优美。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娴熟地运用这种通感手法,各种感觉融会贯通,使他这篇散文的文笔及其优美,极富语言表现力。

  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犹如在欣赏一个精美的艺术品,让人反复把玩,爱不释手,令人不由得想到苏轼的《饮湖上初晴雨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墨总相宜。”《荷塘月色》就如一个美丽的西子,长久的傲立于中国文学之林。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