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红缟玛瑙及战国时期燕赵文化的基本特征
战国红缟玛瑙及战国时期燕赵文化的基本特征
记得一位资深的古玉收藏家前几年和我说过这样的话:“中山国博物馆的战国缠丝玛瑙项链漂亮得让人沉醉,和河北的特色精品文物邢窑,定窑、磁州窑,及白石佛造像相比毫不逊色。”笔者以为那串珠子虽美,也没有朋友说的那样重,但它至少是战国中山国先民,在河北大地劳动和生活的历史见证!笔者近期整理了战国红缟玛瑙和其出土地的资料,和大家共同探讨,让外地的网友了解一下战国时代的燕赵大地,及战国时期的燕赵文化。抛砖引玉,共同学习。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欢迎拍砖:
1、玛瑙和战国项饰,战国红缟玛瑙的主要来源地
2、概述战国时期河北地区出现的三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和燕、赵、中山国的城邑分布
3、试论战国时期燕赵文化的地域的界定和文化的界定
4、试论战国时期燕赵文化基本特征
5、战国缠丝玛瑙珠的工艺特征和鉴定要素
一、玛瑙和战国项饰,战国红缟玛瑙的主要来源地
玛瑙的英文名称为Agate,来自希腊文的拉丁字,玛瑙一词在中国的应用较早。玛瑙的化学成分以SiO2为主,具有脂肪或腊状光泽,半透明,贝壳状断口。硬度7-7.5,质地坚硬耐磨,玛瑙纯者为白色,因含金属元素不同出现不同颜色,有时几种颜色相杂或相间出现。玛瑙依其纹带花纹的粗细和形态分有许多品种。纹带呈“缟”状者称“缟玛瑙”,其中有红色纹带者最珍贵,称为“红缟玛瑙”。
史料记载,佩带玛瑙工艺品,不仅为了装饰,而且可以使人头脑清晰,精力充沛,提高工作效率。中医界认为,玛瑙味辛性寒无毒,可用于眼科目生障翳者,玛瑙中含有:铁,锌,镍,铬,钴,锰等多种微量元素,长期使用有益健康。
玛瑙由于纹带美丽,自古就被人们饰用,是我国传统的玉石。春秋战国时代出土玉器中,常见成串的玛瑙珠组成的项饰。山西侯马上马村春秋墓出土两玉串,大的一串由玛瑙珠、骨珠、玉珠、玉环、玉兽等20枚组成,珠的形状有枣形的、管状的、珠形的、六棱形的、长方形的,都有穿孔。战国中山国王墓出土玛瑙项链2串,1串222粒,1串74粒,管形,最为可贵的是这些珠子均为红缟玛瑙琢成,至今依然五光十色,熠熠生辉。战国时期玛瑙圈和玛瑙觽也比较多见,该是组配的一部分,但这些东西多为单色白玛瑙制成,极少有用红缟玛瑙的,这个时期也有用红缟玛瑙作为剑饰的,多为素面,依据自然花纹巧雕,抛光细致,光泽强烈。
玛瑙主要产于火山岩裂隙及空洞中,世界最著名的产地有印度、巴西等地。我国玛瑙产地分布很广泛,几乎各省都有。古今中外,因为玛瑙产地众多,所以鉴定出土玛瑙的玉料来源就不那末容易了。如著名的唐代兽首玛瑙杯,其玉料来源就搞不清楚。关于战国红缟玛瑙的玉料来源的,也不得而知。笔者数年来所见战国红缟玛瑙制品(多数是珠,几十个圈,十几个剑饰)不下千枚,绝大多数都是在河北地区的古玩店肆,古玩收购点,和私人藏家手中。笔者细心标记了有红缟玛瑙的地区,并查了地方志。发现这些地区在战国时期基本上都是燕国,赵国,和中山国的都城和城邑,石家庄地区的平山,灵寿,高邑,元氏,赞皇;邢台地区的内丘,临城,隆尧;保定地区的唐县,易县发现最多。张,承二市靠近内蒙古地区也有零星发现。笔者在鲁西北,鲁西地区(德州,济南),晋南,晋东南(临汾,运城,侯马)和内蒙,陕西也发现过,尤其山西(靠近太行山)的红缟玛瑙质量也很精,数量也很可观。河北省很多县的地方志上有战国时期出琼玉的记载,可能是红缟玛瑙?因此,笔者推断,东周时期古燕赵区域是红缟玛瑙的一个重要来源地。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推断并没有建立在科学的研究方法之上,推断是否站得住脚,有赖于以后的田野考古,那是考古工作者的事情了。
、概述战国时期河北地区出现的三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和燕、赵、中山国的城邑分布
中山国是战国时期白狄族鲜虞氏建立的国家。在今河北省中南部、太行山东侧。其疆域虽小,武力却很强盛,屡次与魏、赵、燕等国作战,并参加各国的会盟和合纵攻回秦,屡灭屡起。地位仅次于七雄,为“千乘之国”。 公元前323年(周显王四十六年),中山与燕、赵、韩、魏四国同时称王。公元前296年被赵国联合燕、齐所灭。史书对其记载极为简略,后人只靠零星史料推断其存在,中山国一度被称为“神秘王国”,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有了中山都城和王墓的重大考古发现后,中山国历史和文明才得以展现在世人面前,,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证实了中山国往日的辉煌和强大。
战国中山国的都城和城邑有:中人城, 顾, 灵寿, 房子, 鄗, 扶柳, 石邑, 肥, 封龙, 元氏, 昌城, 宋子, 下曲阳, 昔阳, 九门, 东垣, 宜安, 宁葭, 井陉塞, 番吾,权, 南行唐, 曲阳, 左人,大致分布在现今河北省唐县,定县,灵寿,高邑,冀县,石家庄市,襄城,束鹿,赵县,晋县,井陉,正定,行唐,曲阳境内。许多城邑遗址至今清晰可辩。
赵国是“三家分晋”所形成的第三个国家,赵国在春秋时期,势力已扩充到太行山以东。公元前302年,赵国第六个国君赵武灵王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改革,使赵国军事力量很快强大起来,成为雄据北方的军事强国。在廉颇、蔺相如辅佐的十年中,强秦一直未敢对赵国用兵,直至前二六零年,秦大将白起用离间计使赵王弃用廉颇而用赵括为将,才于长平击败赵军,杀其士卒达四十万。
战国赵国境内的城邑有:邯郸,代,安阳, 汾门, 河间, 武城,巨鹿,柏人,元城, 沙丘,分布在现今河北省邯郸市,蔚县,阳原,徐水,武邑,献县,故城,平乡,柏乡,隆尧,大名,巨鹿县等。赵国都城邯郸城的城址在今邯郸市区西部,发现有炼铁、铸铜、烧陶、制骨、石器作坊等多处。邯郸市境内的编号为M1—M7的赵王陵,至今依然有高大巍峨的封土,神秘而霸气,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昔日身为军事帝国的君主,当年是何等的雄才大略,何等的威严.
燕国原是北方的一个小国,因其远离中原,使之得以相对安宁,并无太多战事。所以春秋末期燕国已成为北方的大国。至燕太子丹的时代,太子因见秦国强大,早晚会对燕国的统治不利,于是谴刺客荆轲刺杀秦王,太子丹行刺未果,反而使秦王对燕深恨不已,秦王赢政于前二二六年功下燕都蓟(今北京)了,消灭了燕国。
燕国境内的都城和城邑有:燕下都, 造阳, 涿, 武遂, 桑丘, 曲逆, 阳城, 武垣, 阿, 易, 高阳, 鄚, 渔阳,方城, 临乐, 徐州,无终,分布在现今河北省易县,怀来,涿县,徐水,完县东,望都,河间,安新,雄县,高阳,任丘,北京怀柔,固安,大城县等。燕昭王时,在乐毅伐齐的第二年,燕国的疆界除覆盖今北京、天津和河北北部外,还延伸到了山东北部、山西北部、辽宁大部、内蒙古东南部以及朝鲜半岛等广大地区。作为燕国都城之一的燕下都是我国现存一处较完整、文化遗存极为丰富的大型战国都城遗址,易县的九女台遗址是燕国的皇陵,至今依然巍峨 。古代燕国的易水至今仍在流淌,向人们娓娓诉说着“易水悲歌”“荆轲刺秦”等历史故事。
车粼粼,马啸啸。战国时期燕赵大地发生的大战非常多,有著名的长平之战、巨鹿之战、韩信破赵之战。长平之战秦杀赵卒四十万人,巨鹿之战项羽杀秦兵二、三十万人,杀苏角,掳王离,章邯投降,涉间自杀。破赵之战韩信引兵出井陉口背水一战,破赵卒二十万,杀成安君陈余公元前296年,中山国被赵国所灭。七十年以后,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公元前226年,秦国攻下燕都商城,燕王逃至辽东。公元前222年,秦国攻下辽东,燕国灭亡。在秦国的统一兼并战争中, 燕国是最后灭亡的一个国家。
三、试论战国时期燕赵文化的地域的界定和文化的界定
李学勤先生在《东周与秦代文明》一书中指出: “以周为中心,北到晋国南部,南到郑国、卫国,也就是战国时周和三晋(不包括赵国北部)一带,地处黄河中游,可称为中原文化圈。……在中原北面,包括赵国北部、中山国、燕国以及更北的方国部族,构成北方文化圈。” “赵文化是华夏文化与草原文化长期交融的结果,具有“开放、包容、进取”的文化特质,是我国先秦时期最重要的区域文化之一。” 而燕国更接近北方游牧区,处于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会处,两种文化既有冲突,又有融合,两种文化对燕文化都有影响 从新石器时代直到战国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 秦汉时期,燕赵区域内的先民居住点和人口聚居的城邑,都是沿着太行山东麓一线和燕山南麓一线排列的。在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文物中,都可以明显地看出燕赵文化所夹杂的草原游牧文化色彩。在民族上,它是一种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
燕赵文化是产生于古燕赵区域的一种地域文化,其地域范围包括北起今内蒙古南部、辽宁南部,东至渤海,西起山西东部和北部,南至黄河的广大地区.
四、试论战国时期燕赵文化基本特征 20世纪90年代,燕赵文化作为一种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逐步被人们认同为。一批学者不断发表有关燕赵文化的论文,并出版专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张京华所著《燕赵文化》。关于战国时期燕赵文化基本特征,本文引用了张先生的论著观点。有些观点未免偏颇,请大家用宽厚的胸怀去接纳从文化特征上看,燕赵区域也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这就是慷慨悲歌、好气任侠。“慷慨悲歌”一语可以用来形容各个地区的人物和现象,但是在历史上,它是由燕赵区域而产生的,是以燕赵区域为典型的。在其他区域,慷慨悲歌并没有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在燕赵区域,慷慨悲歌却已是普遍的特征和特殊的燕赵区域在文化上的特征就是慷慨悲歌、好气任侠, 具有既不同于中原、关陇,又不同于齐鲁、江南的特点。
司马迁在论述燕赵区域内各地的风气时说,种地(今山西灵丘一带)和代地(今河北蔚县)靠近胡人,经常受到侵扰,师旅屡兴,所以那里的人民矜持、慷慨、嫉妒、好气、任侠为奸。在血缘和文化上,这里胡汉杂糅,从春秋晋国时起就已忧患其剽悍难制,中间又经过赵武灵王的胡化变革,风气更加浓烈.
战国时期的佚名小说《燕丹子》也记载了一段故事,说燕太子丹为荆轲置酒华阳之台,酒酣,太子丹叫出美人弹琴,荆轲赞赏说:“美人好手!”太子丹进献美人给荆轲。荆轲说:“我只喜欢她一双手。”太子丹即断其手,盛以玉盘奉上。从燕地女子所处的这种地位中,已隐约透露出“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精神了。在这方面,赵地(邯郸)的女子表现又有不同。司马迁说,邯郸城中的女子一向以美貌闻名,她们自己也擅长修饰容貌。平日她们弹琴,穿长袖衣,脚穿轻便的舞鞋。凡是富贵人家,或者各国君王的后宫,不论距离有多远,都能在那里找到她们。“目挑心招,游媚贵富,出不远千里,不择老少。”在历史上,阳翟大贾吕不韦娶的就是邯郸诸姬中一位容貌绝好的女子,她擅长歌舞,而且还是邯郸豪家之女,后来做了秦庄襄王的王后,秦始皇即位后尊为帝太后。
邯郸男子的社会交往更是有弹琴、悲歌、斗鸡、走犬、六博、蹴鞠、饮酒、狎妓等等许多名目。战国时齐国的都城临淄也是一个大都邑,其民无不吹竿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蹴鞠。邯郸人也和临淄一样,活跃自信,“家殷而富,志高而扬”,具有大都邑的人们所共有的自信和高姿态。司马迁说他们是起则相随椎剽,休则掘冢作巧奸冶,“相聚游戏,悲歌慷慨”。这种任侠、放荡的风气在临淄、洛阳等大都市都是普遍流行的,不过邯郸却要比临淄和洛阳更为狂放,更为豪雄,这都是受了燕赵区域任侠勇武传统的影响。历代文人凡是歌咏邯郸,都免不了在六博、狎妓诸方面回顾和咏叹一番。比如曹植的《名都篇》诗中说:“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宝剑值千金,被服丽且鲜。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我归宴平乐,美酒斗十千。”这里所说的名都应指何处?清人沈德潜在诗注中说:“名都即邯郸、临淄之类也。”唐代诗人高适的《邯郸少年行》指明是描写邯郸的,诗中说:“邯郸城南游侠子,自矜生长邯郸里。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度报仇身不死。宅中歌笑日纷纷,门外车马常如云。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像这样的诗篇还有很多很多,自晋唐至明清层出不穷。
燕赵地区的人们性情耿烈。战国初,赵襄子宴请代王,暗中令人用铜斗杀死了他,兴兵吞并了代国,赵襄子的姐姐是代王夫人,听到消息以后泣而呼天,说:“为了弟弟而轻慢丈夫,不仁;为了丈夫而怨恨弟弟,不义。”于是磨笄自刺而死,至今人们仍称涞源东北拒马河上游的马头山为磨笄山以纪念她。
燕赵地区的人们擅长骑射,惯见刀兵。北魏时广平(今河北鸡泽〉大族李波的小妹擅长骑射,能够“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人们为她而作的《李波小妹歌》中说道:“妇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北宋时常山郡(今河北定县)北七里唐河店村的一名无名老妇,能够赤手空拳智杀契丹的骑兵。北宋文学家王禹偁在所作的《唐河店妪传》中说道:“一妪尚尔,其人人可知也。”王禹偁还说到河北边郡上的人们习于战斗而不怯懦,听到敌虏到来,父母帮助拉出战马,妻子帮助取来弓箭,甚至有不等穿好盔甲就敢于上前的。和南方相比,江南地区经济发达,人们生活自如、达观,甚多温情,结果也导致了南方的奢侈和文弱。
燕赵地区的马也好,所以自古以来良马已被称为骥或驠,以地名命名。唐人杜牧说过:“冀之北土,马之所生,马良而多,人习骑战。”燕赵地区的兵器也好。邯郸从战国到汉代都是著名的冶铁中心。燕赵还是全国最早使用铁制兵器的地区,在河北藁城台西村和北京平谷刘家河,先后发现过两件商代前期的铁刃铜钺。荆轲刺秦王时,燕太子丹为他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到赵人徐夫人所制的一柄匕首,用百斤黄金买下它。让工匠淬以毒药,以之剌人,血出仅足以沾染丝缕,人无不立死。
燕赵文化形成于波澜壮阔的战国时期,在战到国中期开始形成,到战国后期成熟和定。
五、战国红缟玛瑙珠的工艺特征和鉴定要素
首先和大家统一认识,玛瑙本无新旧,地质年代相同。我们讲的新旧是指加工的年代。许多人不禁要问:什么是珠子的工?珠子不是素的吗,哪里来的工呢?对于素器来讲,表面的抛光和打孔其实就是工,人类加工的痕迹主要体现在这两方面。对于珠子来讲,辨别现代工和老工的两大基本要素就是打孔和表面抛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