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诗坛文学论文

初唐诗坛文学论文
 本人于小学时始接触《唐诗三百首》,后耽于电视与游戏,轻抛浪掷许多年华,以至于现在所读诗文极其有限,可谓一大遗憾。由于见识实在很浅,所以只能浅谈,更由于所读真是有限,只敢涉及初唐诗坛,以上可以算是前言。

  ――前言
  我觉得初唐与如今这个时代很像,都是即将到达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经济都处于上升期,当然,这里只是说这两个时代的风神相似,初唐较如今这个时代政治更为清明,对外来文化也更为开明,不像现在对思想文化有较严格的控制。我做出以上结论是基于自己对现今社会与初唐风貌的有限了解,我对初唐风貌的了解大部分来源于唐诗。

  《唐诗鉴赏辞典》收入的第一首就是虞世南的《蝉》,这是“清华人语”,以栖高饮露的蝉自况身居高位却品德高尚的诗人自己,我想,如果中国公务员中有十分之一愿意向我们这位千年前的古人学习的话,则中国政坛也不至于这么腐败,老百姓的日子也好过些。在初唐诗坛中我愿把虞世南与上官仪做一比较,前者身兼“五绝”,“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后者同样官至卿宰,凭借皇帝对自己的信任,傲气凌人,是一个得势便不可一世的家伙,与虞世南相去不以道里计,但也比如今的贪官们强了千倍。

  唐朝以诗取仕,凡诗坛上声名显赫的诗人大都做过官,少数的如孟浩然也是由于“不才明主弃”才“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的,现在如果把他们一一说起,还真不知怎样下手,就以几首显现出时代气象的诗开始吧。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这首《边词》的作者是一位不大出名的边陲官员,叫张敬忠。作者身居边疆苦寒之地,春天来的这样迟,居然没有如前人一样发牢骚或产生悲凉的自哀之情,反而用“河畔冰开”与“长安落花”给了我们一种豁然明朗的感觉。这是为什么呢?笔者家乡在农村,去年过年在家时发现家乡每晚多了一项活动,那就是有许多村民伴着音乐起舞,笔者看着也觉得高兴,觉得这是太平气象。这首诗就向我们发出了类似的一个消息,那就是初唐国力昌盛,人民安享太平。

  与这首诗相似的还有王之涣的一首《凉州词》,在这里就不将全诗引出。

  二

  说到初唐诗坛,就不能不提四杰。四杰中我最喜卢照邻,因为一首《长安古意》,这首长若巨龙的七言古诗深得我爱的原因是它几乎囊括了千年前的长安城中种种生活,可以与现代比照,给我一种启示。此诗的艺术功力十分之高,多精辟之句,是初唐诗坛上的一朵奇葩。

  另外三杰中王勃与骆宾王都有一个坎坷的命运,与之相乘的是他们都有颗稍显悲凉的苦心,他们俱是少年成名的天才诗人,然而“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骆宾王“露重飞难尽,风多响易沉”,王勃“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政治上的失败给他们带来了无边的失意,也给了他们许多诗意。

  这最后一杰杨炯是个大丈夫式的热血诗人,我这样说就因为我看了“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这样一句诗,最后提他且一笔带过的原因是因为我对他了解很少。

  三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没错,这一章就来说说陈子昂。陈子昂的诗融汇了汉魏歌行,有一种铮铮风骨,《登幽州台歌》就给了我们一种这样的印象。说来好笑,我第一次听说陈子昂这个名字还是看《还珠格格》的时候,那时仅知道他的《登幽州台歌》,印象里他是一个很悲愤的硬汉,心里觉得他与我们教材上的鲁迅画像有一些相似之处。然而即使是鲁迅也不是仅有其战士的一面,陈子昂也有他细腻的一面。“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是他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写他如何的疲惫落寞,如何的思念故乡。他的感遇诗也是充满了对自己身世的感慨,他四十多岁时为奸官所害,可谓英年早逝,“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四

  论年辈王绩该是四杰等的前辈,写到这里我也自觉文章的条理之差。王绩的《野望》和《秋夜喜遇王处士》皆给了我一种极深的印象,这也是由于曾经我一度感到心中纠结,而这两首给了我一种慰藉。我在偶尔帮奶奶收拾菜园的时候,会想起“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这样的诗句,并体会到那种体力劳作后的快意微醺,若我能像作者一样于晚年在一个秋莹飞动的月夜遇见老朋友,那就太妙了。我曾在一些黄昏去到秋收后的田野,找一个角落,读一读《野望》,说真的,还真有点“徙倚欲何依”的感觉。

  王绩在初唐诗坛独自追步晋时的陶渊明,诗风清新,独具一格。

  五

  这一章说一说王梵志与寒山。

  两人都是和尚,一俗一雅。王梵志的诗我只读过《吾富有钱时》与《诗二首》,他的诗收在唐诗辞典的前面,所以我看的比较早,因为那本辞典是爷爷送我的,在读这两首的时候我发现后面的赏析文章中有很多被爷爷少见的画了线,证明这些话那时真真切切的触动了爷爷。梵志诗刻画世态人情一针见血,且平白如话,我阅历尚浅,不知爷爷一生经历了几多事才对这些诗句这么敏感,但我想这也许就是这诗的经典处,非洞悉世态人情者不能领会其妙。寒山这个和尚可以说真是活出了一种境界,这境界如他的名字一样,寒气逼人。他的《杳杳寒山道》正给人这样一种感觉,他用叠字画出了环境的幽冷,显出如古井般不关心春来秋去的禅心。“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与那许多伤春悲秋的诗作比起来,真是别有洞天。

  六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了人生。苏东坡曾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王勃有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留”都是在探求哲理。我们对待自己在浩瀚宇宙中显得极其微不足道的生命该持怎样一种态度呢?既然人生苦短,又有什么是值得珍惜值得歌颂的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想到了初唐时的两位诗人,张若虚和刘希夷。

  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我几年前就读过,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则是前几个月才看。在读到《春江花月夜》时我立马想到了《代悲白头翁》,忽然觉出两诗都是在说人生,然而风格迥异,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也是在说着年年物同人不同的现象,却唱出了豁达雄浑的歌声。这里绝不是说张若虚压倒了刘希夷,刘希夷作《代悲白头翁》是在其去世前一年,他一生遭遇压迫,有才能却不得重用,且似乎生前并未成名,坎坷的人生路是他悲伤情绪的根源,所以两位诗人的不同处是在气质上,张若虚也有一丝哀伤,但哀而不伤,尽情赞美人间绮丽风光,讴歌美好情感,刘希夷以伤感的笔调道出了人生残酷的现实,任何老大之人读过莫不有无限感慨。

  刘希夷写出了《代悲白头翁》就意味着诗人一生不曾有过乐观的时侯么?张若虚一生中没有无限伤感之时么?非也。我想到了贺知章。我所知的贺知章只是两首诗中的贺知章,一首《咏柳》,作于青壮时侯,一首《回乡偶书二首》,成于耄耋之年。这两首诗对比读来我们可以发现两种完全不同的心绪,前者对新生美好事物赏心悦目,后者为人生沧桑感尽悲凉。

  这些都是他们眼中的人生,我曾见一位同学读了纳兰容若的词后写的一篇凄婉文章,觉得她真是读进去了,然而那样伤感大可不必。正所谓须进的去也须出的来,你懂了纳兰容若的词不代表你就是纳兰容若,就算你一生研究纳兰容若到最后写出与他一样的词你也不是你自己。

  七

  研究完了人生......当然,人生是永远研究不完的,只要我们还活着。这里的意思是把人生这个话题先放置一边,我们再来谈谈历史。

  在研究初唐诗作时我曾见到一首咏史诗,叫《汾上惊秋》,作者苏颋。初读这诗,觉得平淡无奇,后细细品之,便觉境界之深。其诗如下: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粉。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如果把这诗做深层剖析,则千字也不足,所以我决定长话短说。苏颋这位刚刚经历了宦海沉浮的文人一日荡舟于汾河之上,其时唐玄宗正要仿效曾经汉武帝的丰功伟业在汾阴祭祀土神后土,他参加了这场庆典。汉武帝曾在这里作《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泛楼船兮济河汾”。苏颋思及历史,发现了唐玄宗与汉武帝的相似之处,正所谓“水满则溢,月盈则缺”,我们知道当时的唐朝正处于开元盛世,正是鼎盛时期,社会表面的繁华会迷惑大多数人的眼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睛,而苏颋以其深厚的历史知识和久经政事的经验敏锐的觉察到了一些什么,但他没有说破。我们千年后的人们可以证明苏颋的“惊”惊的太对了,因为安史之乱很快的发生了,唐帝国由盛转衰,乱中绝大多数诗人都丧生了,而晚唐诗歌再也唱不出初盛唐时的浪漫之音了。

  历史从来是相似的,我在开篇就说出这个时代像初唐,历史从来是一条波浪线,我们现在或许还在享受一个上升的阶段,社会矛盾就已日益显出激化的模样,再不医,则国家危矣。

  八

  当然初唐诗坛是有许多才华横溢的诗人的,如杜审言,宋之问,沈佺期,苏味道等等等等,他们都留下了极好的作品,然而我不能逐一的说了,这里有篇幅原因,也有个人喜好的元素在里面。这最后一章我来说一说张九龄。

  张九龄是一位有春兰秋桂美质的诗人,贤相。他诗如其人,有儒家温良敦厚之风,他曾这样善意的规劝自己的政敌:“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他尽情讴歌世间美好情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似。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还有《赋得自君只出矣》:“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这样脍炙人口的名篇写成的这样自然,让我们由衷敬佩且景仰。然而张九龄对他人的欣赏平淡的回答道:“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人之境界,以此为高。

  结语

  本文标题就说自己是在浅谈,因为知道自己认知能力尚浅,局限一大堆。不过这就是我在熟习初唐诗作后的心得感受,力求真实,文中见解多习自作赏析文章的大师们,在这里就不一一署名。唐朝最好的诗人出在盛唐,也就是我们亲爱的“诗圣”杜甫与“诗仙”李白,相信读完了整部《唐诗鉴赏辞典》之后,我对初唐诗坛一定会有新的看法。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