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音乐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第2页

  任何事物都不是静止不动的,都是在发展中获得存在的价值,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创新,就是突出拉祜族音乐文化的特性,立足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立足人民群众需求,立足市场需求,在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上谋求新突破,实现新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文化事业发展的不竭源泉。文化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活动的历史积淀,它起源于创新,又靠创新而发展,其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历程。

  因此,拉祜族音乐的创新和发展,既要保留其深刻的内涵,又要加入时代的元素,与时俱进。

  首先,可以邀请词作家对优秀拉祜族民歌重新填词,即旧调新词。这样,既保留了拉祜族音乐的旋律,又赋予了新的歌词,加入了时代元素。这个办法在音乐界有许多成功案例,远的不说,就以第一盒拉祜族歌曲专辑带《拉祜山乡情之一》为例,编者邀请云南省著名词作家卢云生先生为拉祜族民歌重新填词、收录了多首拉祜族新民歌,如:《小妹有口口难说》、《麻梨花开》、《好象芭蕉一条心》等等,受到了本民族的欢迎和喜爱。还有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很流行的景颇民歌《景颇歌唱丰收乐》,那是云南艺术学院教授李青海先生重新填词的;等等。

  其次,应动员本土专业人士,或邀请词曲作家到拉祜族聚居地采风、创作出既保留拉祜族音程、节奏、旋法特点,又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拉祜族音乐作品,即新调新词。说到这一点,人们不禁会想起已故作曲家雷振邦先生,是他把拉祜族音乐搬上了银幕,一曲《芦笙恋歌》、唱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想起已故民族音乐家夏鼎先生,他潜心研究拉祜族小三弦,通过改良,赋予小三弦以宽广的音域和宏亮的声音,他创作的小三弦管弦乐协奏曲《神秘的澜沧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成功公演,引起了中国音乐界的轰动。他们的作品之所以成功,其原因在于很好的保留了拉祜音乐的调式、音程和旋法特点,如《神秘的澜沧江》在引子部分就运用了拉祜族音乐的附点四分音符形态,音程上运用了小三度的上行或下行跳进。当然,还有许多本土的音乐工作者在默默的耕耘着,他们都有成功之作。如胡开贵先生的《拉祜文字母歌》、《边疆是个好地方》;运用拉祜族的旋律稍加规整而成,上口、易学、好听,因此在拉祜族地区广为传唱。曾国斌先生也用拉祜族音调写了许多儿歌,最成功的当数《吹起我的哩嘎嘟》。李永东先生(拉祜名:扎丕)是土生土长的拉祜族,他熟悉本民族的生活习俗、文化艺术,他创作的歌曲或舞蹈音乐极具拉祜族特色,如《来跳歌》、《阿鹏呢嘎》等。最值一提的是原澜沧县歌舞团团长王贵先生,这是一个多产的词曲作者,出版过作品专辑。他的作品既散发着浓郁的民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 族气息,又不失时代的节奏,是最成功的本土音乐家,在音乐界有一定的影响。他的作品:《山寨夜悄悄》、《相聚在传统的节日里》、《芦笙口弦恋》早已为本民族听众所熟悉和喜爱;舞蹈音乐《山寨月夜》、《相送》、《摆舞》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格、优美的旋律赢得了云南音乐界的一致肯定。一直致力于云南民族音乐研究、制作的资深音乐人扎咕,也是从澜沧这块土地走出去的本土音乐人。从一九九一年开始,他策划、组织创作、制作出版了《拉祜山乡情》之一、之二、之三和《澜沧民歌集锦》四张唱片,受到了拉祜族听众和云南音乐界的好评。其中他创作的歌曲《往日的梦》、《多想上学》、《一个故事》都是用拉祜族音调写成的,《往日的梦》被云南艺术学院收录为教材,葫芦丝曲《拉祜情》、《水之韵》、《梦回》等被收进云南艺术学院葫芦丝五级、六级、七级考级乐曲。声乐作品《老师妈妈》荣获“感动中国——全国第三届新词曲大赛”三等奖。正是有这样一批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才使得拉祜族音乐有了长足的发展。

  无数音乐工作者的工作实践证明:民族音乐的创新、发展,不外乎上述的两条路子,即旧调新词;新调新词。新调新词讲究保留其独特的风格和内涵,同时又要加入时代的元素,与时俱进,方为成功之作。

  四、 传播形式的创新

   任何一种文化形态只有通过传播之后被大众所认识或接受,其价值才能凸现。因此在谈到拉祜族音乐的创新、发展时,应高度重视传播媒体、传播形式、传播方法的选择或运用。

  自古以来,拉祜族音乐都是以火塘边的言传、跳歌场上的身教来传播的,传播的内容大都与生产生活有关。解放后,特别是组建澜沧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后改为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团)以后,拉祜族音乐文化有了新的发展,传播方式由民间传播向专业舞台传播转变,传播规模得以扩大,传播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以拉祜族第一代歌手娜海(出版个人专辑《拉祜山乡情之三——漫梨花开》)、第二代歌手八妹(《拉祜山乡情》之一、之二、《澜沧民歌集锦》的策划者、主唱者)为代表的一批专业文艺工作者,把拉祜族歌曲唱到了人民大会堂、甚至唱到了怀仁堂,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

  当社会步入到二十一世纪,人类迎来了信息化社会。继纸质媒体、广播媒体、电影、电视媒体之后,互联网、手机电视等新媒体不断涌现,海量的信息从不同的媒体传播开来,传播形态由原来的发散状态变为点对点的形态,人们接收信息的形式由原来的被动接收转变为选择接收,主动权操控在受众手里。这些变化促使我们在考虑拉祜音乐文化的传播时,既要选择广播、电视、纸质出版、音像出版等传统媒体以外,又要与时俱进选择互联网、手机电视等新媒体的运用,只有掌握了科学技术的制高点才能实现有效的传播。

  五、 需要强调的两个问题

  需要强调的两个问题一是保护对象的界定,二是传播导向的把握。

  关于保护对象的界定,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本文“拉祜族音乐概述”中所涉及到的拉祜族音乐类型;一是具有浓郁拉祜族特色的新创音乐。保护的方式一是向国家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二是通过纸质出版、或音像出版获得版权保护。

  传播导向是政府职能部门和每一个文艺工作者需要注意的问题,哪些需要传播?哪些值得传播?要有十分的把握。不能把没有一点拉祜族音乐特点的东西说成是拉祜族音乐,这不仅老祖宗不答应,同时也会受到业界的批评。拉祜族是一个有厚重文化底蕴的民族,只要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就会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拉祜文化。

上一页  [1] [2]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