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音乐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拉祜音乐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近几年来,拉祜文化频频亮相央视,“星光大道”年度亚军扎约的深情演唱、达保兄弟组合手持吉他的激情演绎、老达保村几十人壮观的吉他弹唱以及“中国民歌”里拉祜族音乐舞蹈的原生态展示,都给十三亿电视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来,拉祜族不仅个个会弹吉他,而且是一个能够演唱和声的民族。那么,拉祜族的音乐果真是这样的吗?先辈们是怎样用音乐表达内心世界的呢?怎样定义拉祜族音乐文化?

  一、 拉祜族音乐概述

   拉祜族音乐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声乐大都以独唱为主,也有严格模仿复调式重唱和男女声对唱等形式。“声乐”用拉祜语表述即为"嘎墨阔"。从音乐体裁和演唱内容上看,可分为: 叙事歌, 拉祜语:"咕阔嘎阔"; 情歌,拉祜语:"法达阔";摇篮曲,(即哄娃娃调),拉祜语:"亚娜阔";儿歌、山歌等。其中叙事歌在拉祜族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拉祜族过去没有文字,很多知识和历史都是以唱叙事歌的方式传授给子孙的。

  器乐主要有芦笙、哩嘎嘟(直箫类吹管乐器)、响篾(即口弦)谷杆笛、小三弦、大鼓、象脚鼓、、镲等。拉祜族的男子几乎都会吹芦笙。芦笙曲以舞曲为多,如《跳笙调》、《舂盐调》、《撒种调》《犁地调》、《过山调》、《串门调》、《催眠调》等。列嘎嘟曲有《山歌调》、《想念歌》、《催眠曲》和舞曲等。响篾多为姑娘弹奏,曲调有《情歌调》《铃铛调》、《树枝调》等。

  拉祜族小三弦以演奏法独特著称。“跪指按弦法”堪称音乐界一绝。由于用跪指按弦演奏,使得拉祜族小三弦音色纯净,如山间溪流般清澈、透明。领军人物:民间艺人张老五。这位盲人音乐家有着敏锐的听觉和超常的记忆。1983年8月的一天,笔者随导师夏鼎先生到澜沧采风,刚到张老五家门口,夏鼎先生叩问:“张老师在家吗?”,随着破旧木门的打开,传来了张老五嘶哑而惊喜的声音:“小夏,是夏鼎吗?”笔者惊叹:在阔别二十年后,居然凭一声问候就认出了自己曾经教过的学生,这难道不是一种奇迹吗!也许正是这种超人般的听力,才赋予了张老五高深的音乐造诣,创作出一大批独具特色的拉祜族小三弦乐曲。其中《蜜蜂过江》、《欢乐调》、《跳笙调》等被云南艺术学院收录为教材。

  拉祜族音乐,大都属于具有大调式色彩的宫调式。音乐结构多为上下句式乐段。音程特点多为下行大六度跳进、下行纯五度跳进、主和弦Ⅲ音上的下行大二度级进,还有小三度的上行或下行跳进等,旋律进行中很少有Ⅳ音和ⅶ出现。节奏上,拉祜族音乐大都不太规整,叙事歌虽然有固定的旋律模式,但稍为自由式,或根据歌词的多少增减音符,或根据情感的需要拉长或缩短拖腔;器乐曲则有明显的节奏,无论是芦笙、哩嘎嘟、响蔑、小三弦等演奏的音乐,都可以用三拍子或二拍子来标注,特别是芦笙舞曲(跳歌场上吹奏的音乐),动感很强,多由2/4拍的两小节组成乐节,四小节构成乐句,便于舞蹈。拉祜族音乐的节奏特点多为八分附点、四分附点形态。

  二、 宗教音乐对拉祜族音乐文化的渗透

   拉祜族原本有自己的宗教信仰,那就是原始信仰。他们相信这个世间的万物有灵,因此,拉祜族是多神崇拜者,这对拉祜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最为广泛的影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信仰相继传入拉祜族地区。清朝初年,大乘佛教传入澜沧江拉祜族居住区后,佛教逐渐取代了原始宗教的位置,成为与政治结合的宗教思想。

  1922年,外国传教士到澜沧、西盟、孟连等边境一线传教,许多拉祜族聚居地盖起了教堂,一部分拉祜族人也加入到“唱诗”、“做礼拜”等宗教活动中,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在拉祜人中悄然显现,冲击着拉祜族古老的民族文化,使得拉祜族音乐的一些曲调发生了变异,出现了以吉他为伴奏乐器的多声部合唱,尽管他们用拉祜语演唱,但还是让音乐界专业人士一眼就认出那不是拉祜族的传统音乐文化。另外,除了演绎形式,其曲式结构、旋法特点都有了明显的变化,首先,曲式结构变得相当规整;其次,和声进行出现了西洋大调式的正三和弦进行,而且将Ⅳ级和弦作为半终止和弦,是典型的西洋和声进行格式;第三,旋律进行中高频次出现了Ⅳ级音、Ⅶ级音,偏离了拉祜族传统音乐的特点。

  当然,话又说回来,这个现象说明,拉祜族是一个能够接受新鲜事物的民族,他们无论是男还是女,无论是老还是少,都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吉他弹奏技法、学会西洋和声的演唱,让许多音乐界人士刮目相看。从新闻报道的角度来看还是有价值的。

  三、 拉祜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 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社会急剧变迁,作为主要以‘口传心授’方式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依存的社会环境日益变化,许多珍贵项目濒临消亡和流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严峻挑战和紧迫任务。

  (一)、提倡活性保护——民族音乐的活化石

   由于口传心授,拉祜族音乐的内涵、特点保留在一代又一代拉祜族民间艺人的脑海里,因此,拉祜族音乐文化遗产提倡活性保护,使其成为民族音乐的活化石。

  首先应继续向国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拉祜族创世史诗“姆帕米帕”获得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芦笙舞”也申遗成功,但是,还有许多包括拉祜“嘎墨阔”在内的优秀文化属于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需要当地文化行政部门或单位通过不懈努力,获得国家有关政策、资金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拉祜族音乐文化的活性保护。如“东方音乐的活化石——纳西古乐”就是一个成功案例。

  其次,要提高拉祜族民间艺人的社会地位。通过邀请他们参加政府组织的各项活动,或将他们吸纳为非政府组织的重要成员,使他们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同时,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定时发放生活补助,或建立奖励基金,在他们参加了政府组织的某一项重大活动后,及时给予奖励,激发他们的热情。

  第三,定期举办民间音乐展示会,激活展示会机制。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原则,将民间音乐展示和企业营销宣传有机结合起来,以民间音乐展示为看点,让民间艺人代言企业产品,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来实现双赢。同时,政府应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示范基地或少数民族文化博物馆或传习馆。使传承人(包括民间艺人)有展示的平台和归属感。

  其实,最早提倡活性保护的当属我国著名作曲家田丰先生,他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到云南采风,辗转西双版纳、红河、德宏、丽江等少数民族地区,创作出版了音诗《她从画中来》,在全国音乐界引发了“田丰现象”,多少音乐人争相效仿。九十年代初,他再次来到云南,在安宁市的一个小镇创办了云南少数民族传习所,把各地民族民间艺人请来,给一些极具音乐天赋的少数民族青少年少年传授演唱、演奏技法。

  纳西族音乐奇人宣科先生,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性保护的实践者,“东方音乐的活化石——纳西古乐”,就是由他发掘整理出来的。在他的努力推介下,纳西古乐以完整的演绎形态走向了世界,受到了包括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内的外国友人的赞誉。如今,到丽江观关的中外游客,都要去领略“ 纳西古乐”的神韵。

  (二)、拉祜族音乐文化的创新

[1] [2]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