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侯的祠堂文化

百侯的祠堂文化
祠堂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场所,也是宗族活动的中心,祠堂构成村落宗族核心的场所,建立祠堂、祭祀共同祖先,则是整个宗族百世得以传薪,也是姓氏寻根之所由。各姓氏族人都以宗祠来纪念、祭祀共同的祖先。各支派又有小祠堂,堂内按辈份先后摆放祖先的灵位。上尊下卑,左长右幼,井然有序。宗祠祭祀祖先,开会议事,传承宗族礼俗。百侯的祠堂有以下的特点和功能:

  一、追怀报本:

  百侯人秉承了中原文化追怀报本的传统精神,建祠敬祖。祠堂一般以清代建筑的为多。这主要是因为在清代之前,百侯客家先民迁入后,经济困难,自然灾害多,加上当时战乱频繁,人口发展缓慢,没有财力来建造祠堂。大埔县在明嘉靖五年(1526年)以饶平县之清远、恋洲两都置县,至嘉靖十一年(1531年),人口才41152人,百侯人口之少更是可想而知。

  二、祭祀敬祖:

   宗祠多作为祭祀和议事场所。按传统观念,宗祠是纪念祖先、供奉祖先牌位,谓之阴气大盛,住人不旺。过去,为了维护环境卫生,有专人负责打理,逢每月初一、十五日点灯烧香敬祖。

  每逢大年三十日,族人全要祭拜祖先,感激祖先保佑后人,表达孝心,同时新丁要贴名,告慰祖先知后人兴旺发达。农历十二月廿五日入“年界”至正月初五日“出年界”,要烧香点灯,点灯亦有添丁之意,祈求祖先保佑子孙来年好运平安吉祥。正月十五日,合族举行春祭,今人又称“祭春”。春天来临,祈请祖先保佑后人万事如意。此外亦有诞辰的习俗,如杨按察的子孙在每年正月十二日杨赞绪诞辰之日举行“祭春”,追崇名宦以崇德报功。端午节亦有祭拜祖宗的风俗,供品中除三牲以外,粽子是必备的。秋祭则是墓祭为主。

  三、议事睦族:

  几宗族大事,均在祠堂召集会议,由宗族老成主持,讨论重大事宜,如修祖坟、祖祠、解决宗族或姓氏纠纷。祠堂,如下祠堂(延庆堂)还有印章,由老成掌控。

  四、建立分支祖宗的各房祠堂

  当人口发展到一定程度,宗祠已不能适应全宗族的祭祀活动,各房子孙亦建造分支祖宗祠堂,俗称私祠。摆放各自祖上灵位。过年还挂祖先画像,重视近亲祖先的崇拜,由各房后人分别举行祭祀活动。这种祠堂百侯比较普遍。以杨氏九世达义公派下之第二房的祠堂,有树德堂、南麓公祠、中翰第、廷荣公祠、安敦堂、通议第、谷贻堂、明德堂、谦受堂、礼耕堂、紫来堂、思永堂、肇庆堂、积庆堂、暄如公祠、聪听堂、延禧堂、善庆堂、司训公祠、想成堂、述怀堂、绍德堂、双贵堂、永裕堂、集禧堂、留经堂、礼惇堂、脊成堂、孝思堂、昭许堂、济美堂、翼燕堂、集庆堂、锡庆堂、崇庆堂等。这此祠堂都兼作住房,子孙均在祠堂居住,对族人的聚集、祭祀和管理都比较方便。

  五、设祖尝筹措经费:

  祠堂均有祖尝田,俗称祖公田,作为经济来源。过去宗族均置产业,其中主要是尝田(包括山林、鱼塘、田基、店铺),用收取田租来维修祖祠、祖坟、祭祀、还可以分发丁口粮、支持子孙读书。族中选出办事公正,有能力的人来管理祖尝,称之为理丞尝。如杨族九世国学公当年祖尝收入达1500多石谷。

  六、教化培才:

  祖祠亦是传承祖训,弘扬祖德,教育和启迪后人的场所,传播民间文化和礼俗。清代,为了适应科举制度,教育子孙,提高族人文化水平,还办书斋。最著名的书斋有大书斋、兰台书室、佩兰斋、企南轩等。为子孙参加科举考试给予支持、奖励,裔孙如中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科举,在祠堂前立桅杆夹上牌匾,挂灯笼,光宗耀祖。清末民初,不少祠堂还开设学堂、学校、如松台书室、榕荫书室、杨氏高等小学,给子孙以学费津贴,甚至免费。至今有些祖祠继承传统,设有奖学、助学基金,如广成继志堂,自1995年以来,已奖励了研究生7名,大学生100多名,中专生6名,中、小学生46名。

  七、睦宗族、勤孝悌:

  百侯乡民对祖宗十分崇敬,认为子孙发达,是祖先积德,是祖先庇佑,不忘祖宗德泽。要对祖先虔诚。甘心情愿,捐资修葺祖祠、编印族谱。如杨族之徐公是著名敬祖睦族的典范,兄弟十人和睦相处,其子孙兴旺发达,有“一腹三翰林,公孙五进士”之美誉。

  祠堂祭祀、议事时,族长、老成告诫族人要敬祖睦族,宣扬明世族兴宗法,盖一族之中,以礼法联以恩义,善相劝,过相规,优喜相庆,吊贫困,患难相惆恤,合敬同爱。弘扬先贤孝悌之美德。对素有不孝不悌者,由族长咖以申斥。如杨族四房人某某在1941年因盗卖祖业,被宣布“逐出”,妇女失节令其另嫁。

  八、兼设神坛

  百侯有三间祠堂设有神坛,一间供奉五显大帝,一间供奉观音菩萨,一间供奉惭愧祖师。祭祖时,先要敬神,祈祷神灵保佑平安。

  百侯有些祠堂,人丁不旺,祖尝少,宗族祭祀活动欠缺。遇上兵乱、火灾、水灾,祖祠毁塌无力修复。清朝百侯有钟、危、郭、连、熊、黄、罗、宋、张、鲍、潘、温、吴、梁、曾、沈、江、苏、金、何、萧、杨、林、池、丘、朱、傅、李等姓。现在吴、梁、傅、江、黄、宋六姓的祠堂已不复存在。时至今日,祠堂仍然在乡村扮演重要角色,它不但有汉族的传统制度和习俗,也有一定的敦亲睦族观念。祠堂维系族与亲的关系,海内外裔孙寻根问祖,回乡必到祠堂祭杞祖先,告慰先人。 杨永汉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