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代庶吉士之受重视的原因

浅析明代庶吉士之受重视的原因
庶吉士制度为明代创立,庶吉士之选从洪武年间开始,终明一代,一直都有庶吉士的选拔。作为科举取士的补充,庶吉士的选举在明代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始终为明人看重。关于庶吉士制度的发端、演变以及庶吉士制度的内容性质已有方家专文评述,本文不再赘述。本文专门探讨庶吉士在明代之受重视的原因。

  庶吉士之选始于洪武年间,史载:“庶吉士之选始自洪武十八年乙丑。上以诸进士未更事, 欲优待之, 俾观政于诸司, 俟谙练然后任之。其在本院、承敕监等近侍衙门者, 采《书经》‘庶常吉士’之义, 俱改称为庶吉士, 其在六部及诸司者仍称进士云。”[1]明代大学士徐溥曾上奏弘治皇帝:“自古帝王储才馆阁以教养之。本朝所以储养之者,自及第进士之外,止有庶吉士一途……”[2]由此可见,庶吉士之选乃是为国家选取储备人才,培养文官的措施。因而从一开始,庶吉士的选取就受到明代最高统治者的重视。对于庶吉士的培养,太祖朱元璋极为上心,他“听政之暇,辄幸堂(指文华堂)中,取其文,亲为评优劣。”[3]太祖如此用心,以至于当时庶吉士教习宋濂觉得诸庶吉士皆为皇上所亲教,“不敢以师道自居”[4]。永乐帝也极为重视庶吉士,《明史》中记载:“帝时至馆召试。五日一休沐,必使内臣随行,且给校尉驺从。”明代诸帝中,惟太祖、成祖威望最高,故二帝重视,则后世亦效仿之。

  当然,仅有当朝皇帝的重视还是不够的。更能为朝臣士子们所看重的,是庶吉士这个身份所带来的诸多利益。

  明代官僚、士人极重科举出身,“非从自此出者,多见摈异途,不辄当要津”[5]。而若是有进士而为庶吉士,则更为人高看一眼。永乐二年,所选庶吉士皆为翰林院庶吉士,自此以后“庶吉士遂专属翰林矣”[6]。进入翰林院后,便开始了对庶吉士的培养。

  庶吉士在翰林院学习时间一般为三年,教习庶吉士学习的官员在宣德前为“翰、詹官高深者一人”[7],“宣德五年,始命学士教习。万历以后,掌教习者,专以吏、礼二部侍郎二人。”[8]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庶吉士在翰林院学习的业师多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 为翰林院、詹事府、吏、礼二部的高官,这对于庶吉士以后的仕途有着极大的帮助。况且在明代,官员们极重乡谊和门生关系,在翰林院学习的庶吉士即为教习之门生,这便为庶吉士以后的发展敞开了便利的大门,同时也极有利于结成利益集体,方便了庶吉士以后的晋升。

  庶吉士的生活待遇也是很好的。庶吉士进入翰林院学习,其生活所需则不须自理,皆有相应部门为之安排妥当。《明史·选举二》中这样记载:“司礼监月给笔墨纸,光禄给朝暮馔,礼部月给膏烛钞,人三锭,工部择近第宅居之。”[9]这表明庶吉士的生活所需基本上都被相应的部门给包办了,庶吉士在翰林院学习期间是不用担心自己的生活起居的。由于明太祖非常重视庶吉士,他对庶吉士应该说是非常照顾的,除了上文提到的他亲自品评庶吉士的文章外,他还“命光禄寺日给酒馔。每食,皇太子亲王迭为之主,唯等侍食左右。冬夏赐衣,时赐白金弓矢鞍马,宠锡甚厚。”[10]

  最能够吸引广大士人也最能够说明庶吉士是一美职的还在于庶吉士的授职。《明史·选举二》记载:“(庶吉士)三年学成,优者留翰林为编修、检讨,次者出为给事、御史,谓之散馆。”这句话大致说出了庶吉士学成之后的出路:庶吉士中优秀者留在翰林院为编修、检讨,次一点的出翰林院为六科给事中、诸道御史。事实上,明初庶吉士还有可能被分为部曹主事或者外放州县等,“庶常授官外任,此永乐、宣德间本有定制”[11]。但是宣德以后,由于进士日渐受重视,庶吉士作为进士中的佼佼者也就很少被下方到地方为官。嘉靖时期,曾有会元唐顺之等庶吉士由于不附座师而被斥为主事,仅得二给事中、一御史和二知州,但这是权臣“窃威福以钳劫后进”的结果。《万历野获编》中有记载:“万历己丑散馆,吾浙有一吉士,当得礼部主事,心厌薄之。……终以座师次揆许新安力,授御史。自此至甲辰六科散馆,遂无一人为郎署。”[12]

  由是观之,庶吉士之最差授职亦可为主事、州县等,况且多以明朝前期为主。即使这样,庶吉士较其他除授者也有优势,《明史·选举二》中写到:“与常调官待选者,体格殊异。”庶吉士更多的授职则是翰林官或科道官。

  翰林官的主要来源是庶吉士。明代鼎甲三人,状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直接为翰林官。其他进士若想为翰林官,并只能由庶吉士一途。庶吉士优者留在翰林院,二甲进士为编修,三甲进士为检讨。这表明翰林官中检讨一职基本上都由庶吉士充任,编修中庶吉士的比例也不小。

[1] [2]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