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的屯垦文化分析研究

丝绸之路的屯垦文化分析研究
 屯垦文化是古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屯垦戍边是中华民族古代的政治智慧。屯垦,其意为"屯垦边境,就地开垦";戍边既保卫边疆。屯垦戍边发韧于西汉,兴于大唐,盛于康乾,衰于清未,振兴于新中国。绵延两千余年,历朝相袭,时兴时衰。兴则王朝强,丝路通;衰则王朝弱,丝路断。屯垦戍边成为古丝绸之路通畅的重要保证。中医云"发为气血之余",屯垦戍边为历代王朝的气血之表,为中华民族气血之表。 一、 古代西城屯垦

  1、西汉时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西域屯田始于西汉。公元前102年李广利第二次率兵"伐大宛,途经轮台。轮台拒供军食。攻灭之。"遂驻军屯田,以为久计。又设使者校尉主管屯田。此为西域屯垦之发端。随后百年,先后开垦轮台、渠犁、焉耆、龟兹、伊循、楼兰、交河、高昌、眩雷、赤谷等12个垦区,屯军约两万人。保障军粮,保卫边疆,丝绸之路通畅。尤其应当重视的是,屯垦戍边成为西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 汉王朝的国策,其标志是赵充国的《屯田十二便》。赵充国(前137至前52年),陇西人。由骑士升至后将军,70岁时率兵平羌。其论为屯田有12条理由:有利于备战防边、德威并行;有利于开发边疆、建设边疆;有利于促进边疆农业生产发展;有利于减少军费;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有利于邮路交通安全;有利于边疆安定;有利于为少数民族办好事等等。赵的远见卓识影响深远,明李贽赞之"千古之策"。直到上世纪60年代,毛泽东对赵充国的《屯田十二便》予以高度评价。毛泽东屯垦思想汲取了中华民族古代政治智慧,又根据新的历史条件有所创新发展。

  2、东汉时期。班超经营西域30多年,天山南部尽为汉之属国。丝绸之路通畅,佛教传入,极大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儒、道、释成为中华文化三源头。

  3、大唐时期。大唐疆域广大,政治开明,民富国强,文化发达。唐之西域屯垦始于公元630年,止于791年,长达一个半世纪。规模之大,前所无有。军屯分布于龟兹(库车)、疏勒(喀什)、伊州(哈密)、西州(吐鲁番)、庭州(吉木萨尔)以及中亚的碎叶(哈萨克斯坦)。屯田最多时近50亩,士兵5万余人。丝绸之路,空前繁荣。武力之胜有高仙芝越葱岭征讨大小勃律,文化之胜有玄奘西行取经。"安史之乱",唐由盛而衰。西域屯垦,渐趋败亡。但此时回鹘西迁,建立高昌回鹘王国,成为现代维吾尔人族源之一。此又为丝绸之路影响深远之历史盛事。

  4、清朝时期。蒙元时曾设达鲁花赤,管理屯垦。但年代短暂,效果不彰。明前期设哈密卫,为河西四郡之屏障,后又丢失,势止玉关。清入关后,既与噶尔丹争锋塞外,历康熙、雍正、乾隆三世,终成一统。后又平定大小和卓之乱,西域屯垦,重振雄风。乾隆一代英主,调军队,募流民,出塞外,兴屯垦。设兵屯、民屯、旗屯、回屯、犯屯等,富民实边。据统计,1840年鸦片战争前,新疆各类屯垦兵丁总数达12.67万人,其中官兵3.6万人。耕地约300万亩。值得强调的是,此战略举措重大历史作用在百年后显现:阿古柏入寇、沙俄强占伊犁,新疆没有被从中国版图分裂出去,乾隆时的西域屯垦起了重大作用。"新疆"省名既出自左宗棠奏章"他族逼处,故土新归"。鸦片战争后,清朝趋向腐败没落,西域屯垦逐渐衰败。新疆强寇环伺,国土沦丧,民族仇杀,民不聊生。林则徐诗:"粗布未染作衣裳""桑椹沙枣亦糇粮",林公踏勘南八城屯垦上书呼吁三条:加强边防,警惕沙俄;加强屯垦,重在南疆;减轻赋税,休养生息。 二、 新中国的屯垦戍边

[1] [2]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