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追星热现象的文化

当代大学生追星热现象的文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的共享与传递将世界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地球村”。在社会生活领域,国家的影响更是大大缩小,自由私人空间日益扩大。作为新一代大学生,我们的生活、学习和思想都受到了冲击,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产生了深刻变化。自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一个新名词“追星族”后,短短20几年,这种青少年群体(youth group)日益壮大。本文源自六维论文网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形形色色的明星快速涌现、更新,使得当代大学生为之倾倒、疯狂,大学生盲目追星,荒废学业,明星的花边新闻和动向成为大学生的热门话题,校园文化的娱乐性逐渐增加,由大学生引发的社会问题愈演愈烈的势头,引起了各领域人士的普遍关注。

   关键词:大众文化 偶像崇拜 价值取向

  关于文化的定义,泰勒在《原始文化》“关于文化的科学”一章中,他开宗明义地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⑴大学生追星,其实是对“大众文化”(在当代大众社会中,以文化工业为赢利目的批量生产的,以大众传播为手段、旨在使普通大众获得日常感性愉悦的文化商品(culture commodity)。⑵)中的娱乐明星文化痴迷或者说是疯狂。英国社会学家福纳斯(Johan Fornas )就指出,青少年群体处于正在成为成人的状态,是人生的变动和转折最大和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对社会环境的变化最为敏感的时期,因此,青少年群体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的认同是人生阶段一个十分特殊的认同——青少年群体的重要特点,就是建立基本的社会及自我认同、调整自我的角色定位,为进入成年期后认识自己的角色及需要担负的社会角色做准备。⑶相比其他年龄段的社会群体,大学生与大众文化的关系更密切,主动性也更高。

  这里需要阐明“偶像崇拜”(icon worship)这个概念:它来自西方宗教绘画中的圣像及圣物,今天则是指代一种新的青春偶像崇拜,多用于指代被青少年特别是“追星族”崇拜的大众偶像。⑷基本特点在于“在大众传媒中,青春偶像在被大众传媒超高速超地域地传播的同时,也被大众传媒极度地扩张、神化了。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作为载体的大众传媒实现了对青春偶像的造神运动”。⑸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时期的普遍现象,只是因年代的不同而对象相异。20世纪90年代至现今,娱乐明星(多为歌星,影星)则成为青年宠儿。大学生们为那些明星亮丽的外形,俊美的脸蛋,迷人的身材,天籁般的嗓音而倾倒,至于他们的道德品质却不予理会或全不知情,有的甚至于还无知的找各种借口为自己的偶像的过错作掩饰。根据韦伯对“合理性”概念来理解社会行动,从而把社会行动分为情感行动等四种类型,“情感行动是没有经过理性思考的行动,受感情和情绪支配。”⑹大学生狂热追星,即属该类型。

  社会价值观念是指社会群体,社会阶层,社会成员对社会现象的价值判断,由于人们认同的文化不同,经历不同,所以人们对社会现象的评价也不同。现代社会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为大学生扩大视野创造了条件,也给选择合理的东西带来困难,因为缺乏经验,知识尚不丰富。大学生狂热追星不能自拔,影响学习生活,是对认知的不当。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说:“在晚期现代性的背景下,个人的无意义感,即那种觉得生活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东西的感受,成为根本性的问题”⑺马克思说:“伟大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我们跪着。”大学生狂热迷恋娱乐明星,花大量时间和金钱用于追星,是对人生价值目标的误解。 现代大学制度确立后,蔡元培先生说过,大学是培养做学问的人的地方。可现在的大学校园文化日益趋向娱乐化:风风火火的开展一轮又一轮的“主持人大赛”、“明星模仿秀大赛”、“校园十大歌手大赛”……国内外知名教授,学术名人到校讲演,听的人却是稀稀拉拉或中途退场。学校的作风,氛围也没有能给大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明星进入大学任职,成为近几年新现象:张铁林受聘为暨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周星弛被中国人民大学授予“商学院兼职教授”头衔,成龙被聘为北京大学艺术系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孝正对此说道:“学术界有学术界的尊严,不能说你在一个领域干得好,就借此进入其他领域。”明星跨越一定程序进入大学,是对公平的一种践踏!明星主要活动在娱乐圈,教授主要活动在学术界,学校给明星开绿灯,学生做何感想?学校也追星,学生岂能不受误导!如今大学生中大量的人毫无自知之明的花钱花时间参与“超女”,“快男”活动中去,期盼一夜飞升,即为明星,可能实现梦想的有几人?绝大多数浪费了金钱和大好时光!英克尔斯在六个发展中国家的调查表明:“尽管学校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和不足,但对学生的影响却是实质性的,他们在学校不仅学习阅读,写字和计算,也学习到了价值观,态度和行为方式,这些对他们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前途均有密切的关系。在发展中国家,学校在培养和加强人的现代性的态度、价值观和行为方面,是最强有力的方式之一。”⑼

  “大众媒体狂轰滥炸,不以社会需要的高度做宣传,更多的只是追名逐利。各种明星正是由于传媒技术的包装绚丽,耀眼的展现在人们面前。大众传播的发达,它在人们社会化方面的影响日益重要,这种影响表现出形式上的多样性、内容上的丰富性和受众的广泛性,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具有导向作用,对人们的行为活动具有暗示作用。只要关注一下娱乐频道的收视率,就知道人们对娱乐的乐趣”⑽“人们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减弱,被大众传媒生产出的形象、符号所控制。”⑾

  大学生不管从生理还是心理都趋成熟,想象力和创造力处在高峰期,基本的是非判断能力应该是有的,为什么还有相当数量的追星狂热者?这涉及到社会、群体和个人的因素。关于这方面的讨论来自各种领域,呼声也大,我们大学生自身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引导措施和方法:

   1、社会对大学生的价值导向要充分注意社会文化环境和大学生的心理,不要“一巴掌打死”,要循序渐进。从现实和书本中加强对社会文化的研究,把握好学校和社会的互动关系,对各种文化判断优劣,决定取舍。

   2、家庭的教育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影响深远,家长对于子女的追星行为不要“打压结合”,应该相互理解,相互沟通,有问题尽快协商解决,

   3、“大学者,大师之谓也,非大楼之谓也。”大学校园文化要健康向上,重文化、学术氛围。老师不仅“解惑”,也要“传道”,对学生灌输优秀的思想品德。提高教师素质和管理水平,对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有比较准确的判断能力,师生之间多做沟通。

   4、大众媒体站在时代的潮头上去推出名副其实的各界明星而不只是娱乐明星,遏制媒介商品化刻意制造刺激性节目的势头,在时髦,早恋5、很多大学生为了填补生活的空虚和找到精神寄托,或者完全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定力很差。大学生培养良好的生活情趣,夯实文化功底,认真的反省自己,丰富课余生活,客观审视明星,扬长避短。

  注:

  ⑴E·B·泰勒:《原始文化》,1871年英文版,第1卷,第1页,转引自《人类文化的流变与整合》邹广文著 吉林人民出版社 第5页

  ⑵《大众文化:全球传播的范式》孙英春 著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第31页

  ⑶see Johan Fornas , Cultural Identity&Late Modernity ,London:Sage,1995,p.244。转引自《大众文化:全球传播的范式》孙英春著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第190页

  ⑷see Johan Fornas , Cultural Identity&Late Modernity ,London:Sage,1995,p.244。转引自《大众文化:全球传播的范式》孙英春著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第192页

  ⑸同上

  ⑹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林容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第54页。转引自《西方社会学教程》(第二版)侯钧生主编 南开大学出版社 第119页

  ⑺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9页

  ⑻《社会心理学》(第二版)沙莲香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105页

  ⑼阿历克斯·英格尔斯著,殷陆君编译:《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第101-102页

  ⑽《社会学教程》(第二版)王思斌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66页

  ⑾史蒂文·塞德曼,《有争议的知识——后现代时代的社会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第148页 转引自《西方社会学教程》(第二版)侯钧生主编 南开大学出版社 第468页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