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性。中学阶段是人的思维开始趋于成熟的阶段。现代中学生已不满足于对事物的表层的认识,他们要求探索事物的本质,叩开未知世界的大门。因此,我们当教师的就应该不失时机地把打开未知世界大门的钥匙交给学生——教给学生思维、探索的方法。

  作为工具学科的语文,在训练学生的思维方面负有重要的使命。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而语言文字是思维的载体,如果离开了思维,那么,语言文字也就成了一堆毫无意义的符号了。著名教育理论家乌申斯基说:“语言乃是思想的有机创造。它扎根于思想之中,并且从思想中不断地发展起来;所以,谁想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该发展他的思维能力,离开了思想,单独地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儿童世界〉初版序言》)

  教育学认为:“语文是人脑和感官相互协调,凭借语言形式进行认知和表达的思维系统。这个系统由三大要素组成:知识系统——思维系统——能力系统”。(方渭泉《基础——思维——发展》)知识是构成能力的基础,这正如能量的产生需要燃料一样。但是,从燃料转化为能量的过程尚有一个中介环节——燃料的过程。同样,学生所学的语文知识要转化为能力,也必需经过人脑的“高温冶炼”——这就是思维。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是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思维的过程就是人脑对信息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并作出决定的过程。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思维有密切的关系。“听”“读”的内容只有通过思维才能将外界信息综合贮存,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而“说”、“写”的内容则更是思维的产物了。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将思维训练与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我认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加快节奏、增大容量,以训练思维的敏捷性。

  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反应迅速、思维敏捷的人才。而快的反应、敏捷的思维并不是天生的,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形成。训练思维的敏捷性,首先要求教师的教学节奏快,语言简洁不罗嗦,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在一种高速、紧张的氛围中。其次对学生的训练量要大,使其没有时间慢条斯理地思考,久而久之养成快速思维的习惯。在教学中要遵循“紧扣目标,优化过程,强化反馈,提高实效”的原则。南昌三中张富老师提出“过目入耳能掌握,出口下笔可成章”的总体目标。他的教改实践是: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定量的任务。每堂课的教学都是高速度、快节奏。这样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就大大提高了。

  第二,辩证分析、综合归纳,以训练思维的严密性。

  现在的许多中学生由于接触社会少,思维时间少,故而往往有思维单纯化、片面化的缺陷。在议论文的写作中也常有说理绝对化、论证肤浅化的弊病。教师应让学生学会对社会、对人生进行严肃思考,以辩证的方法训练他们思维的严密性。

  要让学生进行辩证分析,首先必须让学生掌握一些辩证观点。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一单元的“单元知识训练”中提出了三个观点: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要让学生真正掌握这些观点,运用这些观点去分析客观事物。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本身就是辩证思维的结晶,如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等政论文,既肯定了我党的巨大成绩,又联系实际分析了存在的问题,避免了说理的绝对化。鲁迅的《拿来主义》、《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等杂文,分析辩证,论证严密,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好材料。在教学中要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让学生把握其中的辩证思想和严密论证方法,这对提高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是大有好处的。

  此外,还可利用一些思辩性强的训练材料以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如1986年高考作文试题《毁树与种树》、1989年的高考试题《树木、森林、气候》、1990年高考作文材料:两个孪生姐妹对玫瑰园的不同看法等,都是要通过辩证分析才能完成的命题。古代一些成语闪耀着古人朴素的辩证思想,也是我们训练思维辩证性的好材料,如“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等。

  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还可出一些思辩性强的作文题,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如:《学和干》、《大和小》、《个人和集体》、《机遇与成才》、《向钱看与向前看》等。

  中学生掌握了辩证思维的能力,将来走上社会,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就不至于一叶障目、迷惑惶乱,就能很快地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而游刃有余地处而待之。

  第三、纵深掘进、层递设问,以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即抽象逻辑性,它集中体现在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找出客观事物的本质联系,揭示问题的实质。

  训练这一思维品质可以采用层递设问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地探究问题。在教学中,可以就某一个教学专题或某一重要能力点,设计由高到低的几个训练层面。如教学《纪念刘和珍君》时,对第六部分中“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一语的理解,可设计以下几个不同层面的问题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①“木材”、“煤”各喻什么?②这比喻的意义是什么?③鲁迅先生借助于这个比喻表达什么意义?④如果不用这个比喻,该如何表达?通过这样的训练,以引导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从具体上升到抽象、从表象上升到本质、从肤浅上升到深刻。

  第四,纵横比较、驰骋联想,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包括思维起点的多开端、思维过程的多途径、思维目的的多方向和思维方法的多形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纵横比较、驰骋联想,以训练思维的广度和灵活性。

  在教学中可运用比较法和联想法。比较法,如:风格相类的不同国籍或不同时代作家、作品的比较;同时代的不同风格的作家、作品的比较;同作者的不同作品的比较。联想法,如:教学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课时,在学生掌握了郁达夫笔下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后,可让学生展开联想,说说还有哪些“秋景”?各有何寓意?学生驰骋想象,可以描绘出许多秋景:金黄的田野,橙黄的果园——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天高云淡,牛羊奔驰的牧场——秋天是欢乐的季节;秋风瑟瑟,落叶萧索的林场——秋天是怀旧的季节;香山红叶,钱塘秋潮——秋天是豪壮的季节;皓月当空,桂香暗动——秋天是飘渺的季节。

  第五,大胆想象、合理探索,以训练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能够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要培养思维的独创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学中可以采用让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文学作品续写,看图想象作文等方法,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求异思维是取消思维定势,打破思维惰性,跳出陈旧思维窠臼,进行创造性精神活动的重要途径。在语言知识的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善于自己发现语言的内在规律。在“读”“听”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从新的角度理解“读”“听”内容,训练学生不依常规思考和看待问题的习惯;在“说”“写”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于他人的见解。

  以上这五种思维品质并不是互相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所以,这五项思维品质的训练也不能独立地进行,而要有机有序地结合或穿插进行。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教师要长期坚持将思维训练与听说读写的训练结合起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成为传授知识、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完整的、科学的教学体系。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