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与思路

重庆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与思路
D的十六大提出了“壮大县域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目标,重庆市也制定了 相应的经济发展战略。要实现重庆市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关键在于提 升欠发达的县域经济竞争力,达到全市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但是,重庆市县域经济的发展 与我国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根据最新测评的2002年全国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 数结果显示:在全国2073个县(市)中,100个发达县的GDP占全部县域的22.5%,其中,东 部地区有84个县,重庆无一县入围前100名。从前100名在各省的分布情况看:浙江、江苏、 山东、广东等前4个省的发达县占67.0%(见下表),其GDP总量在2002年也居于全国前4位 。可见,地区经济的发达程度决定着县域经济的发达程度,而县域经济的发展又对地区经济 起着支撑作用。 
    一、重庆县域经济的现状和特点
    重庆市共有县级行政区域40个,其中属于县域经济的有25个县(市),包括21个县和4个县 级市。2002年底,县域总人口为2114.7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7.9%,其中:农村人口为18 17.31万人,占全市农村总人口的76.0%,占县域人口的85.9%;县域面积为6.61万平方公里 ,占全市的80.2%。在2002年的经济发展中,重庆市县域经济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份。2002年,县域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24.74亿元, 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46.9%,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5%,比全市水平高0.2个百分 点。县域对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47.5%,拉动力为4.9个百分点。预算内财政收入32 .29亿元,占全市区县级预算内财政收入总量的40.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16.00亿元,占全 市固定资产投资的4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0.25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0 .7%。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民间资本不断增加,2002年县域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624 .61亿元,占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39.2%。
    (二)农业生产在县域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002年县域粮食产量823.11万吨,占全市75.9 %;油料产量30.35万吨,占全市86.6%;水果产量32.15万吨,占全市71.65%。畜牧业已成为 县域经济中农业的又一大支柱产业。2002年,全市畜牧业总产值达174.20亿元,占农林牧渔 业总产值的37.8%。全市县域畜牧业总产值126.81亿元,占全市的72.8%,即全市70%以上的 畜牧业总产值是由县域创造的。
    (三)县域工业已成为部分县(市)的支柱产业。2002年县域经济高新技术产值的比重为15 .9%,比2001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同时,积极调整产品结构,使工业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 。2002年全市县域的工业增加值完成210.72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2.4%,占县 域GDP的比重为22.8%。全市县域经济实力排序显示,经济实力排序靠前的县(市),工业增 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大,远超过全市县域的平均水平,说明工业经济的实力决定了 县域经济的发达程度。
    (四)县域是劳动就业的重要场所。2002年县域从业人员为1163.50万人,占全市的66.8 % 。近年来,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入以及以个体、私营为载体的民营经济的崛起,县域已成为新 增就业人员重要的“蓄水池”,为缓解全市就业压力做出了贡献。
    (五)县域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消费市场。2002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532元,只相 当于城镇居民的21.1%;城镇家庭户均拥有主要耐用品洗衣机98.19台、彩电142.17台、移动 电话53.94部,分别是农村家庭的8.7倍、3.0倍和6.5倍,城乡消费差距反映出农村居民的消 费水平仍然较低,消费需求发展的空间很大。2002年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10.25亿元 ,仅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0.7%,而县域人口占全市的67.9%,表明县域消费市场还 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整体水平低,经济发展差距大。从经济总量看,2002年重庆市县域总人口占全市总人 口的67.9%,但GDP仅占全市的46.9%。从县域平均水平看,重庆市平均每个县(市)GDP为36 .99亿元,仅相当于重庆市区平均GDP的53.0%,相当于江苏县均水平的42.2%,浙江县均水平 的53.2%,广东县均水平的62.2%。排名前8位的县域GDP总量为495.98亿元,超过了其余17个 县域的GDP总量,排名首位和末位的县(市)GDP总量相差达17倍以上。从地区分布来看,三 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15个县域人口为1146.59万人,占县域总人口的54.2%,但其GDP总量仅 为县域GDP总量的35.5%,表明县域内各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从人均水平看,2002年县域人均GDP为4373元,全市人均GDP为6347元,市辖区人均GDP为104 76元,县域人均GDP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974元,相当全市平均水平的68.9%,比市辖区的人均 水平低6103元,相当于市辖区的41.7%。在县域中人均GDP高于全市水平的仅有4个县(市) ,占县域总数的16.0%。县域中人均GDP最高的江津市为6887元,最低的酉阳县为1811元,最 高的是最低的3.8倍。从地区分布来看,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15个县人均GDP为2881元,比 全市水平低3466元,相当于全市水平的45.4%。
    (二)县域的财力严重不足,发展潜力堪忧。2002年重庆市县域中,有8个县的财政收入不到1 0000万元。最高的地方财政收入28223万元,最低的仅3121万元,高低相差达8倍。多数县域 支撑地方财政的主要是农业税和县属国有、集体以及众多的乡镇企业。在商品短缺和市场竞 争并不激烈的年代,县属企业的经济效益还都不错,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 ,设备老化、人员过剩、产品质量差、效益欠佳等问题愈显突出,有相当一部分县属工业企 业破产倒闭,造成县级财力普遍紧张。位于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部分县域,财力维持县级 机关的正常运转都比较困难,更不用说用于发展经济,经济发展的潜力受到较大阻碍。从金融机构信贷情况看,由于贷款过于向大城市、大行业、大企业集中,以中小企业占主体 的县域较难获得银行的青睐。2002年末,25个县域的贷款余额为436.59亿元,仅占全市贷款 余额的19.4%。使原本资金就不足的县域饱受了更严重的“失血”之痛,加重了县域财政的 负担。
    (三)产业结构升级缓慢,使经济发展的空间狭窄。2002年县域三次产业结构为24.9:34.5: 40.6,与全市16.0:42.0:42.0的结构相比,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二产业比重偏低,第三产 业比重相当。与2002年全国三次产业结构14.5:51.7:33.8相比,第一产业比全国水平高10.4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低于全国水平17.2个百分点。分县(市)看,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大于工 业增加值的县域有16个,表明全市超过一半的县域总体上仍为农业经济占主体。这种结构特 点决定了县域经济受自然灾害影响大、经济比较效益差的现状,也使经济发展的空间变得狭 窄。
    (四)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影响全市经济的均衡发展。2002年重庆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为2098元,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476元,重庆市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78元。在重庆市 县域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市水平的县域有15个,占县域总数的60%。农民人均纯 收入最高的璧山县为2707元,最低的巫溪县为1370元,最高的是最低的2.0倍。农村居民收 入水平偏低,使农村消费市场的升级换代受到阻碍,导致农村消费市场启动乏力,城乡消费 梯次不能很好的衔接,影响到全市经济的均衡发展。
    三、重庆发展县域经济的建议思路
    (一)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各县(市)在制定经济发展的政策时,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 经济基础,充分考虑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口等条件,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的规划,突出 自身的发展特色。应避免两种趋向,一是不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好高骛远,二是因循守旧, 不思进取,“无过就是功”的心态。充分考虑城市和乡镇的功能定位和产业的布局。对城市 一是要根据城市在未来区域发展中的功能定位和本地社会经济基础,资源环境等来科学规划 城市发展规模,合理安排发展步骤。二是要充分注意可持续发展对城市提出的新课题,注重 城市与外部区域空间的协调和城市内部功能的生态化组织,促进城市内部基础设施与外部的 协调发展,并适当超前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如城市道路,排水的发展布局,要与整个交通、环保发展相结合。 三是要注重城市整体的发展定位,使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满足实用的需要,又体现城市整体特 点与发展方向和提高城市品位。对乡镇在进行产业布局时,则主要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充分 发挥乡镇农产品丰富,可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优势,加快乡镇的发展。
    (二)大力发展工业,加快工业化进程。
    1、坚持“工业强县(市)”的指导思想。总体上看,目前重庆市县域经济正处于工业经济 初期,县域工业发展缓慢,规模和比重都过小,工业增加值比重仅为23.5%,比全市平均水 平低9.5个百分点,其中:忠县、奉节县、巫山县工业增加值比重还不到10%。要加快县 域经济发展,就必须实施“兴工强县”战略,加速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进程。
    2、坚持比较优势原则,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发展工业的重点。重庆市属于县域经济的25个 县(市)都是农业大县(市),其主要农产品占了全市的70%以上,要把具有资源优势的农 产品加工业培育、发展成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把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通 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一是为农村剩余产品找出路,解决农业增产不增收的问题,促进农 业经济的发展;二是农产品加工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不仅使农产 品通过加工转化增值,而且带动县域包装、贮藏、运输、商贸、餐饮等产业发展。
    3、把劳动技术密集型作为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在现代世界经济发展中,技术进步已 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速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 造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加快重大技术、工艺装配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加快淘汰落后生产 能力。立足于县域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实际,树立“劳动密集产业不仅能够提供大量 的就业机会,也是县域参与外界竞争的比较优势所在”的理念,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并把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建立在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基础之上,增强县域劳动密 集型产业在竞争中的比较优势。
    (三)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1、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劳动效率。重庆市农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农民人数的减 少只有靠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解决,即靠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户均经营规模解决。从 当今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来看大致有三条:其一,美国式道路。这些国家包括美 国、加拿大等,其农业现代化的特点是:家庭农场平均占有的耕地多,如美国种植业家庭农 场户均耕地超过3000亩,农业技术偏重于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为资本、技术密集性特 点,农业劳动生产效率高,每一农业劳动力可养活60—100人。其二是欧盟式道路。这些国 家包括法国、荷兰等,其农业现代化的特点是:家庭农场户均规模较大,户均耕地300亩左右 ,农业技术偏重于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园林化,为资本、技术密集性特点,农业劳动 生产效率高,每一农业劳动力可养活20—60人。其三是日本式道路。日本的人均耕地极少, 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农业现代化的特点是:家庭农场户均规模较小,户均耕地不超过1 5亩,农业基本实现机械化、电气化,一个农业劳动力可养活20人左右。对以上国家的农业 现代化道路的分析比较,我们的农业与日本相似,农业现代化宜走一条适度规模经营,具有 较高的劳动密集性特点的道路。同时,注重生物、化学技术,适度引进机械化、电气化、自 动化。让农户的土地适度集中,形成适度规模化的经营,并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因此,应 该对现有不合理的土地制度进行改革,建立土地适度流转机制,为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创造 条件;根据重庆市农村的地理条件,积极开展农业机械化的研究,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新 技术、新机具,逐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2、解决“产业空心化”问题,使经济真正得到发展。城镇化进程必须有产业的依托,才能实 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因此,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产业空心化”问 题,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县域经济处于工业化初期,在产业结构的 演进过程中,若片面强调发展高新经济技术产业、第三产业和信息化进程,容易导致“产业 空心化”,是不切实际的。根据重庆市县域经济的现状,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工业是 一条比较现实的道路。农产品加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一方面 可以解决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为农村剩余产品找出路,促进农业经济发 展;此外,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又可以推动小城镇建设,带动服务业发展,安排更多劳动力 就业,给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活力。
    (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全面提高县域经济发展质量。经济发展是主线,但发展的目的是 为了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如果发展是以牺牲当代乃至后代的生活质量为代价, 那么,这种“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发展模式应该坚决予以摒弃。只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是最经济的经济发展。因此,提高县域经济的发展质量,实 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现实要求。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