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1、善于煽情。要调活课堂气氛需要我们教师会“煽情”。课堂上激发学生或争先发言(抢答)、或正反抗辩、或据案慷慨、或点评、或小组讨论。让学生能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态进入课堂,以兴奋乐观的情绪参与教学活动,以自由的思想与文本和教师对话,与自己的思想和心灵对话。
2、鼓励探索,师生互动。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任何被动接受、重复再现式的学习活动都无法激活学生的创造潜力。当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的意义建构活动,所学习的知识对象变为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的时候,学习过程就变为探索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变教师提问为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以宽容、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提问,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并根据教学,适时、恰当地将学生的质疑引导到正确的思路上来,让学生敢于提问,敢于尝试。教师要教的不只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给学生多点拨,多直观,多启发,多鼓励;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老师在课堂中应少替代、少包揽、少埋怨,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他们标新立异。同时,教师要运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手段将教材所设置的情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二、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尽情地去“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
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
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教学《心的翅膀》这篇文章时,孩子们为课文开头的一个小故事续编,小故事是这样的:狐狸每天夜里去偷鸡,可是每当公鸡鸣叫时,白天就到来了,狐狸以为是太阳叫来了白天,就把公鸡咬死了。公鸡死了以后,白天依然到来,于是狐狸……
于是狐狸怎样了呢?孩子们想象出了各种有趣的故事情节:什么狐狸做整容手术,变成了一只可爱的小狗来偷鸡;狐狸读了《掩耳盗铃》的故事,从中受到启发于是上演了一场“掩眼盗鸡”的闹剧;还有狐狸乘坐“神州六号”到月球偷兔子等等。孩子们的缤纷想象,倾情吐露,是斑斓而晶莹的,心灵是敏锐而剔透的,他们思维的闸门一旦被碰撞,便如滔滔洪水汩汩而出,喷薄四射。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这样的欣喜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动。
2、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一课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三、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我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我认为学语文是需要灵性的,教语文也需要灵性。想要听到孩子们天使般的声音,那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给孩子留足感悟的时间。平时的教学中,我积极创设着让孩子感悟的机会,倒也经常为孩子美好的感悟而感动着。
教学过程中,注重找学生的共同感受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旁征博引。在教学苏轼的《江城子》时,孩子们读着这首感人至深的词,心潮涌动。学生喜欢它是因为它深深的触动了学生的心灵。那么“哪最打动你?”我抓住这个话题引导学生来谈、来读。有一位学生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深深地打动了,她想到了自己在失去疼爱自己的爷爷时的伤心,深深的理解了苏轼此时无限的思念与悲伤,当她读到这句话时,禁不住伤心地哭了。同时,我的思绪也不由得想到了自己逝去的爷爷,悲伤悄然而至,饱含着对爷爷的深切思念读出了那句“不思量,自难忘”。其他同学也被这种情感所感染,我再让大家带着自己的理解,带着自己的感动去读时,孩子们个个泪眼婆娑。我知道此时,诗人、学生、我,我们的情感已经交融在了一起,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诗人的情感世界中,也与自己的生活,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融在了一起。 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还记得在读到《两个朋友》一文时,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说:“在危险时,只顾自己,不顾朋友的人是不能和他做朋友的。”有的说:“我们以后也要帮助朋友,他如果有困难我们要帮他解决。”有一个学生却说:“我有不同意见,从这篇课文中我明白了‘适者生存’的道理。因为在遇到大熊时,瘦子会爬到树上,脱离危险,如果救了胖子,或许两个人都会丧命。胖子没人帮,急中生智,想到装死的办法也脱离危险。所以俩人都属于‘适者生存’。”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听了有的哈哈大笑,说他错了,有的若有所思,说有点道理。此时,我没有否定他的看法,也没有以一句“也有道理”而草率应付。首先,我为他的发言与众不同而喝彩。然后我请学生分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对课文的理解自己作出判断。小组讨论后,学生有的说:“如果胖子没想到装死的方法,被熊吃了,那能否说瘦子是‘适者生存’?胖子就是不适者被淘汰了,这肯定不能。”有的说:”可以说是‘适者生存’,但朋友间应该互相帮忙,不能只顾自己逃命,朋友是很重要的。像瘦子这种人,我肯定不和他交朋友”等等。学生通过参与学习,积极动脑,进而思维活跃,求知欲增强,用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语言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何等可贵呀!
3、尝试自学,自我感悟。陶行知先生提倡“智育注重自学”。他认为学习也是实践,必须亲自实践才能有真切的体验,学习中遇到疑问、矛盾、困难这不要紧,可以问,在问中求长进。要把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自己,发展自己的训练场,突出“三自”。自学,先学后教,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己学习未知的知识;自悟,先体悟再理解,在学科教学中,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联系生活,联系自身的体验去感悟,去体会;自练,先做再分析,让学生拿起实践的武器,给予足够的时间,提供条件,自己去做实验,去体验学习的心理历程。从而让学生对文本有最原始的理解。
4、强调合作,相互启发。“有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与文本沟通后,每人所获取的信息丰富多彩,对文本的理解也充满个性,产生的问题更是因人而异。这时,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自己的阅读理解。要求学生既张扬自己也吸取他人之长,在合作学习中,还要敢于质疑,敢于批判,大胆假设,充分联想,对任何文本都要有“研究”意识,有独到的见解,当然对别人的合乎情理的见解也要能认同,联想、比较、互相参证,求得认识的统一。
我们的语文课应是让孩子们得到享受的课堂,让他们享受自由的空气,享受来自老师赏识的目光,享受个性的飞扬,享受情感的熏陶,享受学习带来的愉悦,享受一段段幸福快乐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