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与智力教育、道德教育一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中学教育。但由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及教育的功利性,美育经常被从教者忽视,尤其是在艺术课程之外的学科教学中。笔者从教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现粗浅谈谈教学中对于审美教育的几点认识。

  一、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正常的情感需求与初中生心理发展不成熟的矛盾。

  人对于美的追求犹如蜜蜂对花的爱恋,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有心理试验表明:即使处于婴儿期,看到、听到美好的事物或轻松的音乐,婴儿会表现本文源自六维论文网得愉悦、安详;而看到、听到丑陋的事物或恐怖的音乐,婴儿自然的反应是焦躁不安、逃避。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也是如此,开始关注自己的衣着容貌、关注外界对自己的评价等。但由于初中生“半成人”的特性,在他们有了自己喜欢的偶像、明星后,虽能较准确表述“追星”的外在原因,但不能较理性看待这些“星”对自己个性形成的正反两方面影响。在“实话实说话流行”活动里,就需要从教者的引导了。

  第二、美感追求与“求真”、“求善”的统一性。

  心理学家把人的心理现象分为知、意、情,价值观念分为真、善、美。真善美三者不是并行、不相联系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优秀的教师常常是“以美启真”、“以美导善”。如讲到“文明的起源”,学生不能理解为什么等级制度的出现,统治人民的军队、刑法的建立反而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教师此时用形象的语言描述史前社会野兽出没的恶劣生存状况、简陋的工具及低下的生产力等,让学生明白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源动力,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憧憬一个没有阶级压迫、生产力极度发达、人们“各取所需”的理想社会。真善美的境界也是教育追求的终极目的。

  第三、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

  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把人“异化”,把人变成畸形的机器,把人的心灵与身体割裂开来。古希腊哲学家倡导的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观已成为人们梦中的“黄金时代”。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阵痛中越来越意识到我们不需要批量生产的机械产品,我们需要的是一个个有着丰富个性及健全人格的人!审美教育呼之欲出。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席勒也说:只有求助于审美教育,才能实现人的复归。海德格尔提倡:审美教育使人在自己创造的幸福家园中诗意地栖居。

  二、历社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美育是20世纪初蔡元培从德国引进的一个概念。很长一段时间,我国教育界容易把美育单纯等同于音体美等艺术教育,而其它学科注重的还是智力教育。笔者认为历社教学中的美育因素有:

  第一、教学方式的美。

  历史与社会是新课改中的一门文科综合课程,它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未来社会合格公民为已任。为达此目的,课程强调多种教学与学习方式的并用。

  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大宗教景观的含义,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用来观察身边的社会历史现象,笔者曾与学生一起编、导、演出了一出宗教剧。戏剧是“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一条通向将来的道路”。“明智的教师会把戏剧创作作为社会学科教学的一个整合部分”(乔治·W·马克亚姆,美国)。

  户外教学也是笔者常采用的方式。如为了了解深圳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笔者曾带着学生参观了南头古城等地。学生看到“聚秀楼”,不明白是什么地方,也不知道妓院为什么还要保护起来。教师可现场教学,让他们明白文物的性质和价值。

  笔者一同事还因为学生的好奇心,和学生一起利用废旧材料,自己动手制作古代农具。在区、市科技节得了多个一等奖。这不仅是对美的欣赏,而是对历史美的一种再现和创造了。

  此外,教学中对于书信(如林觉民的《与妻书》等)、音乐、课堂五分钟读报(全班同学轮流上台)等方式的运用,都会让学生对学习有另一种感触。

  形式还包括教师的仪容、语言、体态等等。形式美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二、教学内容的美。

  历社八年级都是历史知识。历史是美的,历史美体现在很多方面。

  历史规律的美。如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根本推动力的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规律;领袖人物在历史转折期发挥重大作用的规律等。从浩如烟海的故纸堆里提炼出如此简洁的语言,这也是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历史细节的美。因内容高度浓缩及初中生思维发展的局限(由感性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度),笔者上课尽量补充些细节,让历史有血有肉、生动起来,而不再只是个骨架。如“山顶洞人骨针”的线据说是鹿的韧带;坟墓边撒的红色粉末是赤铁矿粉等等。

  历史人物的美。讲到“古史传说”时,学生对吉尔伽美什的评价就是个暴虐的统治者,而忽视了他同时是个关心城市安全、乐意为民除害的英雄。对秦始皇、隋炀帝的看法也存在偏颇。这时指导学生分析人性的立体性,应一分为二、辩证地看问题。

  历史事件的美。如讲到“日本侵华”时,教师并没有过度渲染日军的兽行,而是联系现实,让学生思考近代史上同样闭关锁国几百年的中、日国家,一个越来越弱,而一个越来越强。即使二战中战败,现在又是个发达国家。教师讲《菊与刀》,与学生一起分析日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独特性,分析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平是可贵的,经济发展更是硬道理!

  历史作品的美。春秋战国的百家言论、秦的灵渠、汉的丝绸之路、三国的故事、晋的书法、南北朝的佛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等,无不给后人留下一份份厚重的遗产和无限的遐想。

  第三、教学成果的美。

  教学是一项特殊的实践活动,它实施的对象是人,是学生。教学的成效就看学生在此过程中三维状态(情感态度价值观、方法和能力、知识掌握等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美的心态和人格的养成。历社七下部分有很多话题式的学习内容。一特伶俐女生不爱发言,只喜旁观,她认为“傻笑”是自己的特长。教师在鼓励她积极参与的同时,也不由得欣赏她这种真心赞美别人的心态。讲到“不同的社会镜子”时,很多家长给孩子的信中用到了“天使”、“宝贝”这些词,一早熟的女孩耸耸肩,不以为然。她认为自己的母亲严肃、情感内敛,绝不会这样形容自己。可她母亲的第一句话就是:亲爱的孩子,自从你像天使一样来到这世界……这女孩不吭声,眼眶湿了。讲到“大众传媒的消极影响”时,一男生问:老师,什么是性?一女生做嫌恶状,“好恶心啊!”美好的感恩教育、性教育在中学教育中应是不可或缺的。

  学生美的思维、想象、体验及创造能力的养成。我们常常把学生当做“微缩成人”,恨不得把成人世界的一切知识都灌输给他们,却忘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美。讲到“书写自己的历史”时,一男生交上的作业是一幅画卷,描述了他学画的心路历程。分五阶段:偷偷学画,取得些小成就,父母开始不反对——自己觉得技差,临摹名家的画,找出名家绘画的特点——六年级给自己定目标,中央美院——进入初中,开始迷失,去补课,补理论——现在仍找不到方向,把自己的思考与灵感都记下来。画的结尾是:我不会放弃,因为我的路,还很长……此男生学业成绩一般,笔者真的不知道他还有如此丰富而坚定的内心。讲到“我们是深圳小主人”时,一学习小组设计了个测试:假称自己是艾滋病人,要求与对方握手。当遭到路人的唾弃、白眼后,她们大量搜集资料,完成问卷和数据分析,有板有眼地上交了一篇论文《深圳市民防艾意识的调查》。呼吁关注艾滋病人,关注弱势群体!

  三、审美教育对历社教师的要求

  第一、教师应把教学做为美的艺术来追求。

  教学是一门艺术。对课程、对学生,教师都应怀着美的情感。

  历社课程之美不一而足,学生易受到的是正面、昂扬向上力量的鼓舞,而对悲剧美感悟不够。这时就需要教师有一双审美的眼睛,能发现美的素材。讲到“保护身边的古老文物:文物流失海外”的问题时,教师补充了一些资料。如“敦煌在国内,敦煌学在国外”、“百年西夏学术伤心史”、圆明园文物浩劫等。学生听得是义愤填膺,纷纷说要把文物抢回来、偷回来。中国近代史上此类案例比比皆是。悲剧从另一个角度丰富了学生的审美体验和更深刻的审美情感。

  教师对学生美的心态和期望。学生经常会让教师生气,让教师失望,这是正常的。因为初中生做为未成年人,他们最可贵的特性就是永恒的未完成性和可塑性。不犯错,孩子就不可能成长。我们不可能拔苗助长,只能尽已之力,浇水、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施肥,静待花开那一天。也许是高中,也许是大学,也许是工作之后……所以,不要轻易生气,学会宽容,宽容比惩罚会更有力量。去爱学生,你爱他,他也会爱你的!

  第二、教师的专业素养、知识面及人格魅力的重要性。

  在执教历社课程中渗透美育因素,教师应具备多方面的能力。

  一是多学科的知识储备和跨学科教学方式的运用。如一个对数字不敏感的教师如何上好“投资理财”课。对中西政治制度不了解的教师又如何应对学生的问题“为何报纸连篇累牍地报道台湾、美国的选举,中国领导人上台却是悄无声息的”?

  二是对初中生心理的把握。人的心理本来就是个“黑匣子”,无法直接观察。初中生心理学又是国内外研究的薄弱环节。在缺乏理论指导时,教师大多是凭自己的经验和智慧来处理问题,这样对教师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否平等待人,尊重每一个学生,真心地关注和欣赏他们的成长;是否兴趣广泛、幽默、有方法,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和能力;教师自己是否有审美的情趣和立美的创造性活动……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