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企业生命周期,是指企业从诞生、成长、壮大、直至衰退淘汰的过程。不同企业的寿命长短各自有别,但各企业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存在一定的相似性。研究这些相似性有助于企业认识到自身所处生命周期阶段,有助于企业找到问题,以修正企业日常经营所出现的偏差。
前人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对企业生命周期划分进行了研究。从定量角度出发,Anthony(1992)以销售增长、股利分配、资本支出增长、公司年龄四个指标相结合来判断企业生命周期[3]。范从来(2002)釆用增长率产业分类法将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成长期、成熟期与衰退期[4]。熊义杰(2002)构建了企业生命周期曲线模型来划分企业生命周期[5]。任佩瑜(2004)在熊义杰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管理熵的研究方法,它说明了企业从有序发展直至混乱衰亡的过程[6]。Dickinson(2006)将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导入期、成长期、动荡期、衰退期[7]。曹裕(2010)以行业增长率为依据划分企业生命周期[8]。从定性角度出发,Quinn(1983)从企业的组织结构与管理者的管理风格两个角度将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9]。Miller(1984)从战略方向、组织制定的任务、组织的层级结构以及管理者的决策风格等角度进行研究划分企业生命周期[10]。伊查克·艾迪思(1989)构建了PAEI分析工具[11]。
2、企业生命周期对企业营运资本的影响
处于新生期的企业刚刚开始发展,产品还未打开销路,企业能达到的利润上升空间极高,但是企业的财务风险很大。新生期的企业其根本任务是要在市场中立足,企业需要明确其未来的发展战略,此时创新是企业不可或缺的战略因素[12]。在新生期的企业为了在市场中立足并且争取到市场份额,企业需要大量资本来支撑自身的发展需要,然而由于企业刚刚成立,缺乏社会信用,因此企业很难从外界筹资,大部分资金来源于吸收的权益资本。
在新生期中,企业若能找准自己的定位并且打开销路,那么企业盈利能力相应上涨并且企业也将进入成长期。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已经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企业绩效上升,自身的管理模式也趋于成熟。成长期企业发展快,有较多的投资项目,资金需求量大,但自有资金不足,负债发挥财务杠杆正效应的可能性大[13]。企业建立起自身的信用,从外部筹资变得相对容易,不再需要大量依靠自有资金。
随着企业发展,产品逐渐趋于成熟,市场份额达到最大,企业进入成熟期,企业建立起自身的形象,销售额趋于稳定。处于成熟期的企业需要维持自身企业价值,维持自己占有的市场份额。这个阶段企业的任务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率,以此来保持自己的盈利能力。处于成熟期的企业拥有大量资金,所以财务风险有所降低,企业有可能会在这个阶段寻找新的机遇,打开新的市场。
处于成熟期的企业若没有找到新的发展机会,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逐渐被市场淘汰,进入衰退期。企业的技术与产品跟不上市场的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逐渐丧失,市场占有率渐渐变小,盈利能力日渐下滑。由于企业内部管理也趋于恶化,企业形象不足以支撑企业大量从外部筹得资金。处于衰退期企业需要尽早思考企业出路,回收资金,寻找新的发展路线,使企业从衰退期进入新的生命周期。
3、营运资本理论
营运资本是指一个企业投放在流动资产上的资金,是企业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总称。尽管现有关于评估营运资本投资所带来具体影响的实证研究很少,但是营运资本影响企业价值的观点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14]。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及对营运资本文献综述:http://www.chuibin.com/wenxian/lunwen_205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