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并购绩效的研究
学术界对于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分析研究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采用事件研究法,考察股东的财富效应;二则是基于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财务指标法。
Jensen和Ruback(1983)采用事件研究法来分析上市公司并购的短期绩效。他们发现,并购行为一旦成功,标的公司股东将获得百分之二十左右的异常收益率,并购公司股东将获得高达百分之三十的收益。陈信元和张田余(1999)也是采用事件研究法,
对1997年沪市的上市公司并购案例进行研究,他们选取了公告前后31个交易日的数据,检验并购行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并购事件公告日当天,市场反应强烈,累计超额收益率也在逐渐上升。大部分采用该方法的学者都认为,并购是能够提高企业绩效的。
Healy、Plepu和Runback(1992)采用财务指标法,以1979年至1984年间美国最大的50起并购案件为样本,并将经营现金流作为其中的分析指标。结果发现,并购发生后,企业资产回报率得到明显提升,但是没有显著增加经营性现金流。原红旗和陈信元(1998)是我国第一批运用财务指标法研究企业并购活动的学者,根据他们的分析结果,上市公司并购活动是有效的。在并购行为发生的当年,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略有下降,但每股收益、净利润与股东收益的比率较前一年明显升高,由此可见,上市公司的并购行为与企业绩效正相关。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并购行为对企业绩效无明显影响,并不能改善公司业绩。王宋涛和涂斌(2012)以2002-2004年间的上市公司并购事件为样本,对并购当年的股价变化以及前后四年(2001-2006)的财务指标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上市公司并购无法提高企业自身的盈利水平,但可以提高企业的内在价值,并购在短期内具有协同效应,这其中,以相关并购的协同效应最为明显。上述学者认为,运用事件研究法和财务指标法分析上市公司的盈利指标并不合适,无法得出合理有效的结论。相对而言,自由现金流和EVA等价值指标法更合适。
潘颖和聂建平(2014)在基于因子分析法构建并购绩效综合评价模型得到并购公司综合业绩得分的基础上进行绩效差量检验,发现并购事件宣告当年,上市公司业绩与并购前一年相比有所改善,但在并购完成后的1-4年,公司业绩并没有得到改善,上市公司并购绩效有待于进一步优化。郭丹丹(2016)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综合评分模型,并对样本数据的综合得分进行正值检验和T检验,发现并购使公司绩效有所改善,但长期效应不明显。张翼等(2015)也发现,并购在短期内能缓减收购公司原本经营业绩下降的趋势,但长期而言,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并购是无效率的,没有实现并购双方资源整合和创造价值的效果。并且,收购公司并购后的短期绩效仍很大程度地依赖于并购发生前自身的盈利能力和经营水平。陆桂贤(2015)分别计算2004-2009年各个并购公司的EVA值并分析其变化趋势,发现大多数并购公司在并购后两年内经营绩效没有得到提升,反而损害了股东的利益,并购三年后,有些公司的绩效才有所改善。
(二)并购支付方式选择理论
1.信息传递理论
Ross(1977)提出了信息不对称理论,该理论认为,处于组织内部的管理者比投资者更容易获取到企业内部的信息,于是导致了信息的不对称。据此可以推断,拥有信息优势的管理者,会利用多种手段向投资者传递内部信息,以此获利,比方说,调整企业的资产结构,传递企业的经营变动情况等等。而投资者对于投资行为的判断,就是来源于管理层的行为动向,投资者会认为管理者是基于内部信息来判断和做出决策的。因此,即使有时负债率偏高,也不一定能反映该企业的真实的运营情况。基于这一理论,投资者需要时刻关注管理者的决策信号,仔细分析信号的真实性和企业的运营状况,以此来判断最终的投资方向。Ross的这一理论是企业并购理论领域的巨大财富,对后续的并购问题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并购支付方式绩效文献综述:http://www.chuibin.com/wenxian/lunwen_205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