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4)

时间:2025-04-03 22:37来源:99752
1.4核心自我评价 核心自我评价最早由心理学家贾奇(Judge )在进行了对人格的相关研究后,于1997年提出。他把核心自我评价作为个体对自身最根本的评价,

1.4核心自我评价

核心自我评价最早由心理学家贾奇(Judge )在进行了对人格的相关研究后,于1997年提出。他把核心自我评价作为个体对自身最根本的评价,是由自尊、神经质、控制点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四种人格特质组合而成的一个概念。如果我们对于自身的评判是认为自己是能够令自身满意的人,那么就可以认为是一个自尊感较高的人。每个人都可以归属于内控型或外控型两种不同的兴致。内控型的人认为做出好的行为所以会有好的结果,外控型的人认为好的结果是因为机会、运气的原因,而不是自己努力的结果;我们常说的伤春悲秋,见到花落就会感伤的落泪这样情感纤细,不断波动的情况,就称之为神经质程度较高;自我效感则是指认为自己能够完成某事的信念 [14]。

核心自我评价的这些内容乍一眼看上去,就似乎和人格非常的相像,那么核心自我评价是不是和人的人格一样,是先天就存在的呢?这一点,目前还有较大的争议,还未得到确凿的解答。此外,高的核心自我评价代表着个人有更强的认为自己可以完成某事的信念,认为好的结果是出于自己的努力,并且对自身是评判为能够使自己较为满意的,这样的人是不是一定就会感到更有把握、更快捷地会成功呢?实际上,有时对于自身的不切实际的高评判,可能会有一点的危险存在。如果盲目的把自己认定为一个完全不能和现实挂钩的高的水平的评价,这种盲目夸大的状态会使人选择忽视不利于自己构建美好形象的消息及做出一些错误的操作。

第2章 问题提出

2.1问题的提出

前人关于社交网站使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以及上行社会比较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但是,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基于这样的结果,我们在本次研究中具体细化研究了览阅信息而未有沟通行为发生的社交网站使用行为,这样,不仅可以得到细分的结果,而且也可以更加了解前人出现结果不同的缘由。

前人未在关于社交网站的研究中导入核心自我评价这一条,并且,关于社会比较与核心自我评价的内容,也只是指出了我们有时是为了保持更好的自我形象而进行社会比较的,而未有非常具体的描述。关于核心自我评价高的人是否会感到更幸福,已有研究显示两者之间具有正向作用。本研究就着眼于完善这些关系,得到一个有逻辑关系的结果。

2.2假设推导

    文献显示:社交网站使用程度高的人,会感到不那么幸福。常常与境况比自己优越的人比较,会降低对自身的评价,并且能够在社交网站使用和主观幸福感评价中起到中介作用,其中的分析依据如下:

2.2.1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主观幸福感

以往的研究发现,在线的沟通可以提升个体主观幸福感 [15],通过社交软件,我们可以更方便地与亲朋好友联系,从而更增进亲近感,也使我们在无法与亲人与朋友相处时感到不那么孤单。杨银娟的研究也发现,儿童参与网络游戏有助于提高其内在满意度 [16]。但也有一些研究显示频繁地使用互联网会导致更低的主观幸福感,比如我们会因为互联网的便捷性而减少当面沟通,因为我们并不能接触到交谈的对象,因此会产生孤单与焦虑等情绪[17]。另外,还有一些研究显示互联网的使用与个体的情绪等方面并没有联系 [18]。

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4):http://www.chuibin.com/jiaoxue/lunwen_205517.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