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4.1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上行社会比较、核心自我评价、主观幸福感的基本情况 9
4.2各变量间相关分析 10
4.3中介效应检验 10
第5章 讨论与分析 12
5.1假设的验证 12
5.2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强度存在性别的差异 12
5.3上行社会比较存在性别的差异 13
5.4主观幸福感存在年龄的差异 13
5.5社交网站中的上行社会比较的中介作用 13
5.6社交网站中的上行社会比较和核心自我评价的链式中介作用 14
5.7研究结果的实践启示 14
第6章 研究的结论、意义与不足 15
6.1研究的结论 15
6.2研究的意义 15
6.3研究的不足与未来展望 15
参考文献 17
致谢 20
表清单
表序号 表名称 页码
表3-1 被试情况分布表 7
表4-1 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上行社会比较、核心自我评价和主观幸福感的描述性统计 9
表4-2 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强度在性别方面的差异t检验 9
表4-3 上行社会比较在性别方面的差异t检验 9
表4-4 核心自我评价在年龄方面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10
表4-5 各变量间相关分析 10
表4-6 变量间的回归分析 11
绪论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沟通方式由从前的“鸿雁传书,尺牍传情”这样速度较慢、书信为主的方式,转变成了如今更为快捷的社交媒体互动的方式。我们可以从一组数据看出,截止至2015年,在我国使用社交媒体的人数达到6.59亿。无论是在职场中打拼的中青年,还是仍在参加学习的青少年,甚至一些乐于接受新知的老年人,使用社交网站已经成为了许多人的每日必行之事。社交网站使用率的增加,一方面让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到社交互动中,另一方面,正是因为这种所有人都可以参与到社交互动中的性质,让人们在更方便、更快捷地得到信息的同时,由于不同社交平台上信息的良莠不齐、信息的碎片化等特点,对于人们的心理状态、社会适应等方面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这些社交网站使用频率增高对个体心理发展产生多方面影响的情况,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
第1章 文献综述
1.1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
对于社交网站使用方面的已做过的研究角度多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交网站使用强度这一单一维度切入,包括社交网站的已使用年限、平均使用频率、平均每天使用的时长、个体所有的好友数量等[1]。然而,我们是自发的更新信息,还是被动的浏览、接受信息,这两种不同的使用方式对于个体的影响,其实相较使用强度这一单一维度,对于用户的个体感受具有值得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的价值[2]。用户之间产生沟通交流的的行为即指主动性使用,如用户发布自己的生活状态、在好友上传的照片下进行互动等等;而与此相对的,被动性使用则是指览阅文字而没有沟通的行为,如查看他人生活状态等 [3]。有研究表明, 社交网站使用能增加对现状的积极评价 [4],但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用户产生自我呈现、自我表露等主动性使用行为时。而使用社交网站时产生的负面效应,寂寞感的增加 (Burke et al., 2010)[5];消极情绪的产生、积极情绪的削弱;对看到他人展现的愉快的一面,产生羡慕甚至妒忌心理 [6] 有时,甚至会因为心情低落产生沮丧的心理活动[7]等 ,则主要是由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引起的。 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2):http://www.chuibin.com/jiaoxue/lunwen_205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