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骶部神经根畸形的诊断治疗
1.1 一般资料
本组25例,男12例,女13例;年龄29~61岁,平均45岁。病程最短1年2个月,最长10年,平均3年5个月。
1.2 临床特征
无诱因缓慢发病16例,有明显腰部扭伤9例。有腰腿痛21例,仅有腿痛1例,间歇性跛行13例。腰部活动受限17例,椎旁压痛、放射痛12例。直腿抬高试验10例阳性。下肢麻木10例,下肢痛5例。疼痛多数分布在小腿外侧、足背和足背外侧。母趾背伸力减弱10例,跖屈力减弱7例,膝腱反射减弱1例,跟腱反射减弱7例。
1.3 影像学检查
术前均行常规腰椎摄片,未见骨质破坏,显示腰椎骶化、骶椎腰化3例,腰椎曲度变直17例,椎间隙变窄11例。全部病例均行腰椎CT或MRI(轴位、矢状位)检查,显示L4、5、L5S1椎间盘突出13例,L4、5、L5S1侧隐窝、椎间孔狭窄8例,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管狭窄4例。行脊髓造影5例,其中显示L5S1联合神经根2例。CT检查显示左L5神经根紧密相靠1例,MRI显示神经根低起点、神经根紧密相靠2例。
1.4 手术治疗及术中所见
25例均行手术治疗。行全椎板减压、半椎板减压各8例,行扩大开窗减压9例。术中探查椎间盘突出18例,椎体后缘增生、小关节内聚、黄韧带肥厚等16例,椎弓根内下方嵌压神经4例,均充分显露,彻底减压。
按刘淼等[3]分类方法,神经根高起点无,神经根低起点2例,联合神经根10例,神经根紧密相靠8例,神经根分裂1例,复根1例,神经根吻合1例,神经根增粗2例,无神经根发育不全。其中L4神经根畸形1例,L5神经根畸形14例,S1神经根畸形10例。
2 结果
本组2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在2年以上,最长时间11年。根据Macnab的疗效标准,优12例,患者术后腰腿痛症状完全消失,恢复原来的工作;良8例,腰腿痛症状基本消失,偶尔感腰腿痛,不影响原来的工作;可4例,有时感到腰腿痛,但仍能从事原来的工作;差1例,仍经常感到腰腿痛,不能恢复原来的工作。
本组神经根畸形有7种类型:神经根低起点、联合神经根、神经根紧密相靠、神经根分裂、复根、神经根吻合及神经根增粗。因椎间盘突出、椎体后缘增生、小关节内聚、黄韧带肥厚、椎弓根内下方可压迫畸形神经根,引起腰腿痛。
3 讨论
3.1 致病因素、临床特征
腰骶神经根畸形本身不一定出现临床症状,只有当变异的神经根所处椎间盘突出或椎管狭窄使之受压才会产生症状,所以腰骶神经根畸形并非是造成本病的直接原因,而是病理基础。本组25例全部合并腰椎间盘突出或椎管狭窄。
腰骶神经根畸形引起的症状通常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腰椎管狭窄症相似。由于畸形神经根体积较大、走行异常或其相对固定,所以轻微的腰椎间盘突出或椎管中央、侧方狭窄即可产生较严重的神经根损害,表现出明显的症状、体征。因神经根起始和走行异常等解剖变异,椎间盘突出或侧隐窝狭窄虽然局限在单侧1个椎间,但临床症状往往表现为多根神经根损害,各受累神经根损害程度又可轻重不一,导致临床上神经根症状的多样化、多变性。
3.2 术前诊断困难
术前绝大多数神经根畸形未能确诊,而是在术中才发现畸形,确定畸形的类型。本组25例术前仅诊断出5例。分析原因如下。
3.2.1 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腰骶神经根畸形神经根症状表现多样化、多变性,难以诊断和定位。当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不一致时,定位诊断应以后者为准,需反复观察影像学变化。
3.2.2 常规影像学检查诊断率低。目前CT、CTM发现的神经根畸形多为联合神经根,也有发现神经根低起点和神经根增粗病例,诊断率1.9%[4]。联合神经根在CT连续扫描上显示较大的软组织影(联合根),分为两个较小的软组织影。但CT只有轴位,显示冠状面走向的畸形神经根和神经根起点异常有很大局限,易将联合神经根等畸形误认为突出的间盘。有时如联合神经根与较大的间盘突出位于同节段同侧,CT鉴别困难时,通过CTM能较清楚区分联合神经根与突出间盘。本组术前CT显示左L5神经根紧密相靠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