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护理
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护理
术后护理 体位 向患者说明体位对预防脱位的重要性,使患者主动配合。THA术后,将患肢置于外展30 °中立位,行皮牵引或穿丁字鞋,两腿间夹软枕,宜向健侧翻身。一旦发生脱位,应立即制动以减轻疼痛和防止发生血管、神经损伤,并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病情观察 常规给予吸氧及床边心电监护仪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并注意患者意识状态和患肢血液循环情况,每15~30 min观察血压、脉搏、呼吸1次,平稳后可改为1~2 h/次。观察伤口渗血情况、敷料有渗血或渗液时应及时更换。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和负压状态· 定时挤捏引流管,使其充分引流,正常引流液50~250 ml/d,色淡红,若引流量≥300 ml/d或色鲜红,应及时告知医师。引流持续2~3天,引流量≤50 ml/d可拔管。
3.3 疼痛护理 麻醉作用消失后,患者即感切口疼痛,24 h内最剧烈,护士应主动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并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如指导其深呼吸、看电视等并根据其疼痛程度予以镇痛剂而缓解疼痛,也可由麻醉师留取连硬麻醉管外接镇痛泵,72 h拔除。
3.4 饮食 患者年龄大、体质差,手术创伤大,应给予富含维生素、高蛋白、高钙、易消化饮食,必要时输血以增强身体抵抗力,合并糖尿病者予糖尿病饮食。
3.5 并发症的预防 (1)预防THA假体脱位,术后应行患肢皮牵引或穿丁字鞋,保持外展中立位,避免过早内收屈曲、翻身时与所穿丁字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 鞋一起翻过,侧卧时需保持屈髋和屈膝,可防止术后髋关节脱位的发生。同时在行各种操作和治疗时,应将整个髋关节托起,不可单纯牵拉、抬动患肢;(2)预防深静脉栓塞。深静脉血栓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其首发症状是肺栓塞,也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致死原因,术后应注意观察患者双下肢肿胀、疼痛、静脉扩张情况及有无胸痛,咳嗽,呼吸急促。抬高患肢,利于血液循环。早期指导患者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主动活动踝关节,以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3)预防褥疮。因老年患者血液循环功能减弱,同时卧床时间长、翻身困难,骶尾部及骨突部位易发生褥疮,应予气垫床平卧,保证2~3 h翻身1次(向健侧翻5 °~10 °),并予按摩受压部位。保持床单干燥平整无碎屑,每天用温水擦洗2次。(4)预防感染,局部感染是造成THA术后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应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变化;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留置导尿管期间,注意保持会阴部清洁,按时行膀胱冲洗,多饮水大于2000 ML/天,预防泌尿系统感染;病房温湿度适宜,指导患者深呼吸及有效咳嗽,定时翻身拍背,防止肺部感染。
3.6 功能锻炼 向患者、家属交代清楚术后功能锻炼的必要性及注意事项,指导鼓励患者正确进行下肢功能主动及被动锻炼,以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每次活动以患者不感到疲劳为度。术后1~2日指导患者对髋关节外展肌群和股四头肌进行等长收缩训练及踝泵运动,踝关节背屈,绷紧腿部肌肉10秒放松,避免患髋内收内旋。术后3天开始用CPM机锻炼2次/天,术后4~5天,若患者全身情况良好,可进行离床活动,下床时先健后患,患肢外展屈髋<45°,上床时先患后健,行走时使用助行器或双拐,健肢先迈,患肢跟进,助行器或双拐随后。注意患肢始终保持外展30°左右,并不负重,步行距离逐渐延长,时间逐渐增加,护士或家属在旁守护以防意外。术后6周内应避免屈髋90°,防髋关节脱位。
3.7 出院指导 护士应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出院指导,3周内屈髋<45°,卧位时平卧或半卧,术后6周做到“六不要”: 不要交叉双腿、不卧患侧、不坐沙发矮凳、坐立时不前倾、不弯腰拾东西、不在床上屈膝而坐。患肢不负重,拄双拐行走,术后3个月患肢可逐渐负重,由双拐→单拐→弃拐,但必须避免屈髋下蹲。指导正确穿衣裤,应先患侧后健侧,穿袜需伸髋屈膝,应穿无需系鞋带的鞋子。完全康复后可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骑车、慢步走等。合理饮食,控制体重。定期到医院复查,如有异常及时就诊。
【参考文献】
杜 克,王守志.骨科护理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7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