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自由精神开题报告

陶渊明的自由精神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理论、实际意义

  通过对陶渊明作品的解读,逐步形成自己对陶渊明思想和为人的一些看法,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感受魏晋诗人作家的风度,更透彻地理解这位伟大人物的内心世界,唤醒人们对古代先贤的关注。

  中国现在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经济的繁荣一方面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在诺大的自由市场里,竞争的优胜劣汰蹦紧了现代人的心弦,快节奏的生活使很多人的心态越来越浮躁,缺少了一份应有的淡定、平和与从容。通过解读陶渊明的作品,努力窥见其思想之冰山一角,感受其人格的不俗,可为我们疲惫的精神世界输入一些新鲜的氧气,使我们的人生境界豁然开朗。

  一、研究动态、见解

  目前学界对陶源明的研究是一大热点,众多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陶渊明及其作品进行了研究:

  (1)从探究世界观和思想渊源的角度来看。沈德潜、梁启超与徐声扬持“儒家说”的观点;朱熹与朱自清持“道家说”观点;陈寅恪在《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中提出“外儒内道说”;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说到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认为是“儒道兼而有以儒家为主说”;李泽厚先生在《华夏美学》中提出“儒道互补说”;而孙守侬与刘大杰认为陶渊明的思想并没有受到诸家的影响。

  (2)从人格研究的角度来看,李华的《陶渊明的人格论》通过对诗人作品的分析,从现实人格和理想人格两个方面阐述了作者的观点。李建中《试论陶渊明诗的人格精神》从三个方面探讨了陶诗的人格精神。顾农的《前期陶渊明的双重人格》也是这方面的文章。

  (3)从“影响学”的角度来看,陶渊明著作在朝鲜、日本、俄、英、美、法、德等多国均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以对日本的影响最为突出。日本学者大矢根文次郎、雨伯阳等都对陶渊明及其诗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雨伯阳甚至认为:“渊明第一,李杜第二,韩白第三,东坡在三四之间。”

  (4)从历史考证的角度来看,如刘禹昌《陶渊明名字考辨》考证了陶渊明的名字;钱耀东、孙自诚《也谈〈桃花源记〉的原型》考证桃花源的原型;慕陶的《定山陶氏宗谱》考证了陶渊明的宗谱。

  (5)从人生经历的角度看,李华的《陶渊明出仕与归隐的矛盾心理》探析了陶渊明出仕与归隐前后所表现的各种矛盾心理。铁明的《谈陶渊明的五种人生抉择》给我们归纳了陶渊明一生的五项人生抉择:归田、兼善、群居、无君、无神。

  (6)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李剑锋《加强陶渊明接受史研究》一文对陶渊明接受史的发展轨迹进行了描述和探因。萧望卿《陶渊明历史的影像》考察了历代对陶渊明的接受情况。钟涛的《从陶诗显晦看中国古代诗歌审美观念之走向》、吴兆路的《陶渊明文学地位是如何确立的》也是这方面的论文。

  (7)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看,曹辉东的《“物化”与“移情”——试论陶渊明与华兹华斯》一文通过比较中西两位诗人,讨论了中西山水诗的“优美”与“壮美”的区别,辨明了“移情”“物化”二者的异同,并在中西文化传统背景里,考察产生这些差异的社会、历史、哲学等各方面的原因。

  (8)从美学角度看,胡治洪的《美学思想刍论》阐述了陶渊明的美学思想。

  本文拟从分析陶渊明归隐的原因入手,初步挖掘他人生追求背后内心深处

  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并分析他对于自由生活追求的个人及历史的原因,

  通过论证,希望对陶渊明为何选择归隐做出合理的解释。

  三、研究思路、方法、技术路线

  通过对陶渊明作品的初步解读,我认为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是自由的,不受拘束的。他的所谓“任真”、“自然”这些性格特征都是其自由精神的外露,从某种意义上说,陶渊明人生追求的出发点是“自由”。他之所以选择归隐田园,就是在实践自己对自由的追求。

  研究思路:

  第一部分:引言(提出论点)

  第二部分:分析并论证观点

  一、人生行事中努力追求自由精神(几仕几隐,最终归隐田园)

  二、自由自适精神是其创作的重要主题

  1. 作品中“鸟”这一意象反映陶渊明对自由的追求。

  2. 归隐后生活自在自得。

  3. 鄙视权贵,贴近农民,享受生活。

  4. 对生命过程的重视。

  三、天性及人性的自觉是其自由精神之源

  1. 追求自由是其天性使然。

  2. 受人性自觉思想的影响。

  3. 魏晋时期大环境造就的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第三部分: 结论

  研究方法:

  资料分析法;归纳整理法。

  四、总体安排、进度计划

  此次论文写作按“资料收集——开题报告——完成初稿——论文修改——论文定稿”顺序进行:

  2007年12月15日——2008年1月10日 收集资料,完成开题报告

  2008年01月11日——2008年1月30日 归纳、整理、分析资料

  2008年02月01日——2008年3月10日 撰写初稿

  2008年03月10日——2008年3月25日 论文修改

  2008年4月5日前: 论文定稿

  五、主要参考文献 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

  [1]吴云.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2]陶潜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3]石观海.中国文学简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4]朱光潜.诗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叶嘉莹.好诗共欣赏——叶嘉莹说陶渊明杜甫李商隐三家诗.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7.

  [6]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7]郭建平.陶渊明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

  [8]马瑞芳 邹宗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9]魏正申.陶渊明评传.北京:文津出版社.1996.

  [10]顾农.前期陶渊明的双重人格[J].社会科学辑刊,1996(3).

  [11]韦凤娟.论陶渊明的境界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模式[J].文学遗产,1994(2).

  [12]马宝记.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论陶渊明诗歌中鸟的意象[J].辽宁大学学报,1993(5).

  [13]刘美玉.论陶渊明作品的两面性[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

  [14]李华.陶渊明人格论[J].江西社会科学,1990(6).

  [15]刘向荣.陶渊明思想发展的轨迹及其深层结构[J].文学遗产,1988(2).

  [16]叶伯泉.陶渊明的价值转换及其审美意义——兼论庄子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J].北方论丛,1993(2).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