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隐逸诗的特色
唐代隐逸诗的特色
隐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一种人生方式,是自古存在的,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从孔子“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的“道隐”,到庄子追求超然之精神存在的“心隐”。中国历代浪漫的诗人们在这种出世思想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崇拜隐士、崇拜自然、追求与自然山水合一的思想境界,隐逸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独特的精神追求。而归隐者对噪乱尘世的回避,对人间种种羁绊的逃脱,加上独自归隐的孤独,影响了他们的创作,形成了自己的创作特点。如唐代隐逸文士所创作的诗歌,因他们隐居生活的特点以及心境的转变等种种原因,形成了唐朝隐逸诗大致的特色。
一、苦思吟咏的创作态度与特色
苦思吟咏的创作风尚在中晚唐较为明显,这一时代的不少诗人具有苦吟的习尚。隐逸的生活不像世俗官吏或其他文士那样地忙碌,相反地却拥有宽裕的时间、悠闲的生活节奏,因而他们有充裕的时间观察自然与生活,反思体味这一生活感受,在创作中也有更充足的时间去构思、推敲与锤炼,进行苦思吟咏,从而使其创作留下苦吟的特色。
在这种苦吟作风下,他们的隐逸诗作有与此作风相呼应的特色。这一般表现在诗作的选材、构思、炼句、锻字上别具匠心,以精、奇、僻等而出人意表。在语言上有的极为雕琢,但并不一定表现为古奥生僻,有的反而极为平易自然。例如周朴的苦思所得诗句“子孙何处闲为客,松柏被人伐作薪”,其苦思所形之于诗中的特色乃在于取材、构思上的奇,而其语句却显得浅易自然。
二、创作内容具有写实倾向
写自身的隐逸生活,以及描写周围的自然景物,且具有写实的倾向,这可以说是隐逸诗歌的另一特色。
隐逸之士的社会接触面相对来说不够宽广,所接触的各色人物也较少,由此而兴发的创作题材相应的也较狭窄。因此,他们的创作视野显得不够开阔,创作意趣情感常有内敛的倾向。由于对自己的隐逸生活极为熟悉,与周围的自然风光朝夕相处,从中获得山水风光的感触,而时时进发出诗情诗意。因此在他们的创作中,自然会更多地描述自己的隐逸生活及周围的自然景物风光,使之成为隐逸文学的最突出的创作主题。隐逸诗人在描述自己的隐居生活时,常常很具体甚至颇细致地如实描述,让我们看到他们真正的生活情景。例如王绩的《王无功文集》卷二有《山家夏日九首》,诗乃写其山居生活,其中一首诗为:
山中旧可安,无处不盘拉。岭涩攀藤易,岩崎策杖难。
药供无限食,石起自然坛。树密掩偏冷,泉深阶镇寒。
松根种入酿,竹实试调丹。孔浮书数伙,朝朝还自看。
从上引诗作不难看到,作者写人诗中的,均是自己的山居生活中的一些日常事件。如游览盘桓、攀藤上岭、策杖于山岩、煮药起坛等所写均十分具体实在,都是自己隐居生活的种种行为琐事,并以这种具体实在的生活细节,来展现其隐居的生活与情趣。通过这首诗作,我们不难看到王绩隐逸生活的真实具体的情形。
三、隐逸诗多寄情于山水
诗人们寄情于山水,借山水园林的清幽、恬适、温馨来反衬世俗官场的污浊、险恶和冷酷,表达一种归隐的乐趣,这是隐逸诗的又一特色。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仕途失意、理想价值不能实现之后,便开始自省内求,追求人格的自我完善,他们认识到自然中有真和美,认识到繁华短暂。所以,他们选择归隐园林,享受明月清风的温馨和慰藉,不愿周旋官场。但在归隐的同时,他们对官场的情又是难以割舍的,这种矛盾的心理促使他们寄情于景,借景讽今,以自然山水的清幽恬适来反衬世俗官场的污浊险恶、抒发归隐之趣。如李白的诗作《山中问答》:
问余何事栖霞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里,李白寄情山水,反映了他对当时统治集团的否定与不合作。诗人笔下的桃花流水,青山翠峦,正是诗人寄托愤世嫉俗情感的外在媒体,“笑而不答心自闲”一个“闲”字,正表明了诗人避开世俗官场的乐趣。
四、喜好写细微乃至幽僻的景物
由于大多数隐逸者所隐居的生活处所较为狭小,以及他们对自然景物的观察细微,意趣内敛等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在一些隐逸之作中具有喜好写细微乃至幽僻景物的特色。
隐逸之士过着隐居生活时,其活动的范围十分有限,所接触到的景物也只是周围的山水田园、亭台村墅。这时他们表现隐逸生活及情态的作品,也大多只能取材于眼前天地之中的景物与事件,诗文创作的天地显得小了。在这种隐逸的狭小天地中生活,长期的观察接触,使他们对周围一般不为人所注意的细小事物幽僻的景物也特别地熟悉起来。加上隐逸寂寞的生活,容易使人的情感、意趣内敛,因而他们不少人对这些细微的事物、幽僻的景物会发生特别的兴趣,从中寄寓其幽微的情趣,表达其内心的幽秘的感受,因此这些景物事物就容易进入他们的诗文世界中,从而显出其特色来。如王维隐蓝田辆川别墅时的主要作品是《辆川集》,其中即有这一特色的诗作: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人深林,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独坐幽夏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粤。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在这三首诗中,周围的天地是那样的空寂,而诗人的心绪又是那样地幽微隐秘,他的眼光与心灵也是那样地见微知幽。他听的到空山中远方的人语,注意到穿国树林有复照在青苔上的阳光;他喜爱一人独坐幽夏,奏乐自乐,感受月光的抚照;孤独的他观察着花开花落,细微的花落声陪伴着远离尘嚣的诗人。所有这些无不表现出上述喜好细微、幽僻的特色。
由于这一特色在不少隐逸之作中存在着,因而也就带来某些诗作的气局狭小、诗风平弱,甚至呈现某种幽寒感的现象
五、小结
隐逸生活影响文士创作的特色是客观存在的,它在塑造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灵魂与性格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隐逸诗人笔下的园林既是自然的,又是人间的,充满人情味,充满了人间的温馨。这样的隐逸诗透射出隐士孤独却又飘逸的情怀和理性的智慧痛苦。同时又让我们感受到一个个傲然出世、与世无争的孤独灵魂在飘荡,体会到古朴空旷、宁静淡泊的审美趣味。 但上述特色也并非每一位隐逸者的创作都如此,以上我仅从大致的主要方面进行论述而已。在看待这一问题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因一些隐逸者本身的气质、经历、隐逸的具体方式以及隐居的地理环境等诸多方面的不同,所以他们的隐逸文学在特色上也难以一律或完全一致。我们这里所谈的特色只能是大体而言,或者说对相当一部分隐逸者的文学创作来说所具有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