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过度负债成因及解决的对策和建议

一定程度的负债有利于降低企业资金成本,企业利用负债资金要定期支付利息并按时还本,所以,债权人的风险比较小。企业利用债务集资的利息率可低于股息率(否则负债就失去意义)。另外,债务利息从税前支付,可减少缴纳所得税的数额。以上因素,使得债务资本成本明显低于权益资本成本。在一定限度内增加债务,就可降低企业加权平均的资本成本。 论文网http://www.lwfree.com/  

  其次,负债筹资具有财务杠杆作用(财务杠杆系数=每股利润变动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DFL=EBIT/(EBIT-I);EBIT——基期息税前利润)   不论企业利润多少,债务的利息通常都是固定不变的。息税前利润增大时,每一元盈余所负担的固定利息就会相应减少,这能给每一股普通股带来更多的收益。这就是财务杠杆的作用!因此,在公司息税前利润较多、增长幅度较大时,适当地利用债务资金,发挥财务杠杆,可增加每股利润,从而使企业股票价格上涨。经验表明,资产负债率在40%—60%之间为稳健,超过这一比例则有风险。我国国企的负债率高达70%,有的甚至超过80%,其中流动资产的负债比率为95.6%,这说明企业生产经营周转资金几乎全靠贷款。如此高的负债水平,伴随着国企经济效益普遍低下,企业实质上已陷入过度负债的困境。根据调查初步估计,我国国有企业不良债务和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比重高达30%以上。尽管国有经济占用了全社会70%的资源投入,但对总产值的增加额仅为30%左右。这就意味着国有经济已陷入低效运转,其传统意义上的主导地位正面临着威胁。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国有经济过度负债已暴露出来并成为突出问题。国际上企业经营的长期实践因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国有企业过度负债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对策。
  1 国有企业过度负债的原因分析   1.1 根本原因
  政府办企业的管理体制。传统体制下政企不分导致了严重错位,政府既是社会经济的管理者,又是国有资产的直接经营者。政府热衷办企业、管企业,以致政府与企业边界不清,职责混淆。庞大的国有经济系统由政府直接经营运作的现状,使得价值规律、竞争法则和优胜劣汰等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企业缺乏激励、动力和监督,造成低效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一直以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但政府自身职能改革的严重滞后及相应环境配套措施的不完善,使得国有企业不能适应改革后的市场环境,且过多地承担着改革的成本,从而导致企业积累能力低,盈利能力弱,债务状况恶化。
  1.2 外在原因
  20 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的经济过热和企业盲目扩张。由于地方经济利益驱动和行政长官对政绩的追求,造成了生产力的重复布局和建设。80年代中期至9O年代初期出现的经济过热,是许多企业不顾市场和自身实际,盲目贷款上项目、大规模扩张而导致的,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甚至是负效益,使产品结构性过剩严重。在微观上表现的则是企业之间竞争加剧,产品不适合市场,开工率严重不足,企业赢利能力弱,许多企业不能保证职工的基本生活需求,还债能力弱。这也是为什么随着改革的深入,国企亏损愈来愈大、亏损面愈来愈宽的一个重要原因。
  1.3 直接原因
  “ 拨改贷”的改革措施、财政信用制度和投融资体制的不完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国有企业流动资金和固定资产投资实行的是无偿使用的财政拨款制,1983年和1985年,国家先后把上述两种财政拨款改为由企业还本付息的银行贷款制,1993年税制改革后,国家又取消了从销售收入中提取1%补充流动资本金及税前还贷的政策。这些改革的本意是想破除国有企业在流动资金和固定资产投资使用上“吃财政大锅饭”,然而却导致了高负债和不良债务的产生。
  1.4 深层原因
  企业制度的不完善及企业经营观念陈旧僵化。传统计划体制下,企业是政府的附属物,主要反映在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上,尤其是在企业经营者的选择上。目前,企业经营者的产生机制、内部治理模式的选择和决策程序等仍存在较浓的行政色彩和长官意志,这样形成的企业治理结构带来了许多不合理的非市场行为,导致企业治理和管理的低效率。计划体制下围绕政府“等、靠、要”思想观念根深蒂固,许多职工甚至管理者一时还不能转到“一切围绕市场转”的观念上来。管理上漏洞百出,技术和方法的落后导致浪费严重,成本居高不下,赢利水平低下。④技术陈旧,企业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较弱,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