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风俗与禁忌的研究 第2页
(二)饮食
据了解,土族饮食以青稞、小麦、土豆为主,如喜喝奶茶、吃手把肉和酥油炒面等,仍然保持着畜牧业时代的饮食特征。土族人在招待贵客时,桌上摆一个“西买日”即插着酥油花的炒面盒,端上木盘大的肥肉块,上插一把五寸刀子,酒壶上系一撮白羊毛。土族认为这是对贵宾最尊敬的招待。
土族群众在不同的节日做不同花样的馍,吃不同花样的饭。逢年过节,喜欢吃“包适在”、“盘馓”,“馓子”等油炸食品,手抓大肉或手抓羊肉。土族喜欢吃“沓呼日”(一种灶内闷热的馍),“海流”(油面团)、“吟力海”(草麻叶粉和青稞面搅拌或的面糊,用油煎薄饼卷着吃)、“烧麦”(油炒面包子)。我们去互助采访的时候,正赶上当地一户人家的婚礼。据当地人介绍,土族人饮食最为讲究的是婚宴五道饭,第一道是酥油奶茶、焜锅馍及花卷,第二道为果子、油炸馓子、牛肋巴、炒油茶;第三道是油包子、糖包子、油面包子;第四道手把肉;第五道是擀长面,颇有特色。
(三) 婚俗
土族的婚俗要经过请媒、定亲、送礼、聚亲、送亲、结婚仪式、谢宴等仪式。
无论是自由恋爱,还是父母决定,都得由男方父母请媒人,向女家求婚。媒人多为男性,一般要请村里有名望的长者,或与女方家沾亲带故的人,便于说合。提亲时,媒人要预备焜锅馍和蒸花卷各一对、酒两瓶,送到女方家。女方父母若同意这门亲事,就收下礼物,并热情招待媒人。否则,将礼物让媒人带回。而生活在甘肃卓尼一带土族的习惯则是女方家里同意后,就在酒瓶内装入青稞或小麦,瓶口拴一撮白羊毛,让媒人带给男方。随后男方家再请媒人带上哈达、酒等礼品去定亲。定婚后,男方还要请媒人去女方家商定结婚吉日。
土族姑娘出嫁方式有两种,一种叫“小出小进”,一种叫“大出大进”。所谓“小出小进”,即新娘到婆家后才改变发式。这种方式比较复杂、庄重。所谓“大出大进”即在娘家改发式,到婆家后立即拜天地,这种方式比较简便、省事。
土族婚礼仪式自始自终在载歌载舞中进行。在娶亲的头一天晚上,男方家派两名能歌善舞的“纳什金”(娶亲人),带上娶亲的礼物(酒肉、蒸馍等)和给新娘穿戴的黑手饰、红包头、红头绳、上马袍等,同时还拉一只白母羊到女方家去娶亲。当“纳什金”快到女方家时,让阿姑们兴高采烈地跑上去接受礼物,边唱边舞、边后退到大门前时,男人们也热情地迎接“纳什金”。这时阿姑们跑进家里关闭大门,唱起《康德格玛》,等折腾够“纳什金”之后,才开门请进去。“纳什金”进门时让姑娘从门顶上向他们泼水。“纳什金”刚上炕喝茶吃饭时,阿姑们又唱起《纳什金斯果》。阿姑们唱完后,两位“纳什金”也要唱歌跳舞,直到鸡叫头遍才结束。
(四)丧葬习俗
土族的丧葬习俗比较独特,分火葬、土葬、天葬和水葬四种方式。青海互助、乐都、同仁和甘肃天祝地区的土族多数实行火葬,少数实行土葬,青海民和、大通等地的土族一般实行土葬。土族把火葬视为一种神圣的丧葬方式。隆重的火葬限于正常病故的老年人,而且必须有子嗣。非正常死亡的和青少年早逝者,则采取火葬中最简便的方式进行;天葬对象是夭折的婴儿和少儿。此与其他民族实行的天葬不同,既没有固定的天葬台,也不举行天葬仪式;水葬主要在青海民和三川地区的黄河沿岸土族中实行,水葬的对象是早逝的少男少女。
二、土族礼仪 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
举酒施礼是土族的传统礼仪。土族人常说:“客来了,福来了”。因此,有客至,必热情相待。土族的待客礼仪别致而有趣,“三杯酒”与“三道饭”之俗在西北闻名遐迩。只要知悉宾客登门,土族人早早就准备好酒具,在村前恭候。不管是步行、骑马、坐车都要恭敬地为每位客人献上三杯酒,按他们的说法是下马酒。在他们的簇拥下,客人被引到家门前,又有一伙人拦住去路,并举杯斟酒,要喝进门酒,当客人在铺有大红羊毛毡的炕上坐定,俏丽大方,笑容可掬的土族姑娘端酒来到客人面前,名曰吉祥如意酒。之后立即给以三道饭的款待。通常第一道是加了青盐的浓伏茶和西瓜般大小的“孔锅馍”等点心;第二道是奶茶和油饼;第三道是面条或面片。这时主客盘腿而坐,谈笑风生,主妇端上一个插着酥油花的妙面盆,盛满喷香的羊肉块,上插一把小钢刀,一把系有一撮白羊毛的酒壶,让客人边饮边用,再唱一曲美妙的敬酒歌使客人感到无比的温暖热情。宴席完毕,当客人致谢告辞,即将离去时,主人还要捧酒敬客三杯,名曰上马酒。土族人认为客人酒喝得越多,席间气氛越热烈,主人才越感到光彩,是自己待客周到与成功的标志。对不会喝酒者,主人也十分宽容,客人只需用无名指蘸酒向空中弹三下 ,即表示了对主人的敬意,主人也就心满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