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开发与农业发展问题

西部开发与农业发展问题
摘要: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角度,提出西部农业构成西部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区域特点,提出分两个类型地区分别采取不同对策的意见,对西部农业开发的目标、主要方向和依靠科技进步振兴西部农业的具体领域作了探讨,提出了按国际标准解决农民脱贫的观点,特别强调加强生态建设和水土资源的开发保护,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打稳粮食生产基础,发展高效益农业,对生态脆弱带进行生态产业开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等领域作了讨论。

  关键词 西部开发 农业发展 生态开发 可持续发展

  西部开发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第三阶段的一种战略选择,是西部地区加速发展,改变落后地区面貌,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的一次新机遇。在西部开发中,农业发展这一块是西部开发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因为它涉及到中国西部贫困农民脱贫致富,保证西部人民生活的农畜产品供给,面向市场优势的工业原料(如新疆的棉花、西南的烤烟)和特色农畜产业的发展,西部生态脆弱带的环境改善和生态重建等许多重大问题。因此,在西部开发过程中,应根据西部地区的资源、经济、市场等特点,正确决策,引导西部农业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1. 西部地区特点与难点

  西部地区是中国不发达地区,也是农业发展较为落后的区域。西南与西北存在较大的差异。西北面积大,人口少(8500万),耕地总量1140.134万hm2,略多于西南,人均耕地0.13hm2,比西南人均耕地多1.27倍。人均占有粮食377地,人均肉类28.4kg。西南地区人口多(1.885亿),面积小于西北,耕地总量略少于西北(112.5万hm2),人均耕地仅587 m2,人均粮食362kg,与西北基本持平,人均肉类49.1kg。比西北地区多72.8%,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1]。从发展潜力看,西北有广阔的土地,有深厚的黄土层和浩瀚的沙漠、荒漠、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易旱气候特点,主要是缺水,构成西北农业的限制因素。西南地区水热资源、生物资源丰富,农作物气候生产潜力高,但山多平地少,人均耕地少,尤其是石灰岩山区土层薄,耕地保蓄水分能力差,构成西南农业的限制因素。

  西南西北在区域内也存在巨大的差异,陕西为西北的经济中心,四川为西南的经济中心,人均粮食占有量较多的西北新疆、宁夏人均占有量为最高接近500kg,西南仅四川达到400kg,最低西北为青海口(267.5kg)、甘肃(338kg),西南为贵州(292.7kg),云南(318.8kg)]。人均肉类占有量西北的青海、新疆最多,陕西、宁夏、甘肃较少,西南以四川、西藏最多,贵州、云南较少。农业发展潜力以新疆、宁夏、甘肃的潜力为最大,优势农业集中在新疆、河西走廊、银川平原、关中平原和四川盆地。农业发展困难最多的是贵州、云南、青海、甘肃河西走廊以外的地区,陕西关中平原以外的地区,其范围大致集中在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两个区域,也是全国人口比较密的两个生态脆弱带。对整个西部开发应分为西南与西北两类型,优势农区和较困难农区两种类型,进行分类指导。采取不同的对策。

  2. 西部农业开发的目标

  2.1 重视粮食生产

  西部农业开发与发展,应从西部有2.8亿人口出发,随着西部开发的深入发展,人口自然增长与进入西部的人口可能要增加一些,西部人民吃饭问题,达到中等发达生活水平的充分的农产品保障问题是值得考虑的。现在全国粮食环境相对比较宽裕,可以支援西部开发一部分,但西部近3亿人粮食需求应以西部自己发展粮食生产实现基本自给为主,辅之以国内国际必要的调剂。在粮食生产优势区域如新疆、河西走廊、银川平原、关中平原、四川盆地建立稳固的优质商品粮基地,在粮食生产弱势区域,应作到农村粮食的自给,争取有较多的商品粮供应附近乡镇和城市。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西部开发的基础性工程列入议事日程,努力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益。

  2.2 解决西部农民致富问题

  应当把逐步提高西部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缩小与全国的差距,使其逐步能达到小康及中等发展发达阶段的收入水平,从最基本的低要求起点来看,应首先越过联合国的贫困线指标-人均年收入400美元,中国才能说真正地解决了贫困问题。

  2.3 解决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改善问题

  西部地区处于沙漠、荒漠、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生态脆弱带,西北降水少,风蚀、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稀少。西南地区森林覆盖率较低,水土流失严重,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旱涝灾害濒繁,人口承载压力大。改善西部生态环境是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应把生态建设作为西部开发的基础性工作抓起来。

  3. 西部农业开发的主要方向

  3.1 突破限制因素,改善生态环境

  西北地区主要矛盾是降水少,河流密度稀,流量小。因此,近期农业开发应以水资源的蓄、引和合理利用为中心,突破水的限制性作用,半干旱与半湿润易旱区要进一步深化旱农耕作制度研究,提高农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远期要研究与实施西南水西北调工程,如能引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水2000~2500亿m3到河西走廊和新疆,变荒漠、戈壁、沙漠为良田,可新增耕地0.27~0.3亿hm2以上[2],将为我国扩展新的生存空间,西南地区应突破土的限制,保护耕地,大力推进坡改梯工程,发展小型水利,提高耕地的质量与综合生产能力。种树种草、封山育林、提高植被覆盖率、治理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部分工矿区要加强污染治理,使西部生态环境走出恶性循环的怪圈,重建良好农业的生态环境。因此,应把水利、改土、造林、种草、修路、通电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重建工程扎扎实实抓起来,持之以恒,使西部农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3.2 有效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

  以国际上的非贫困标准线人均年收入400美元计,折合人民币3308元,以1996年全国农村经济收益分配表计算,净收入只占总收入比例的25%,非贫困线的人均总收入应达到13232元,以纯收入占总收入的50%计(当年贵州省为48.5%。青海为57.8%,新疆为42.7%,云南为32.6%,四川为26.17%,陕西为30%,甘肃为29%),总收入应达到6616元。以西北地区人均0.13hm2耕地计,单产值应达到3308~6616元/667 m2,西南地区单产值应达到7518~15036元/667 m2。如若用中等发达的水平来要求就更高了。每单位面积能达到这样的高的产值吗?从目前的技术水平来看,设施农业种植高效益的蔬菜、花卉、苗木、某些特用如香料、药材有可能达到这种水平,但这都建立在量少、市场容量非常有限的高风险产业。如若大量发展,超过市场容纳量,效益就会大幅度下降。作为面大量多的主体农业来说,这样高的单产值是不现实的。因此要作好产业结构调整这篇大文章,发展非农业 二、三产业,降低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为农业发展规模化、产业化创造条件,也为农产品扩大市场创造条件。在农业内部,要开发耕地以外的土地资源,水面,发展林、果、茶、草,加速养殖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的贮藏保鲜和加工增值。在耕地上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总结和推广已有的成功模式,积极研究开发新的模式。粮食作物要重点发展优质口粮,有特种用途的粮食和优质饲料粮食,重视植物蛋白质作物的发展。经济作物要形成区域优势,能占领市场取得高效益。如新疆的棉花、瓜果葡萄系陕、甘的苹果、云南、贵州的烤烟、四川、贵州的油菜籽和有地方特色的水果、干果、蔬菜、茶、药材、花卉等名优农林产品。 3.3 大力推选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经营经营规模大小直接影响农户的收入水平,小农经营采用现代技术和农业机械,仅停留在手工业阶段难提高收入水平。有条件地逐步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实行产业、现代化的经营,是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我国21世纪完成从小康到中等发达经济和发展经济转变的两步走中,应当逐步倡导和制定相应的推进农业扩大经营规模的政策,鼓励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鼓励农村人口向城镇和大城市转移,一些生态严重恶化、失去生存条件人口过超载地区向生态环境好、人口承载较轻的地区或城镇转移,至少应该放弃限制转移的政策,使耕地向科学种田能手集中,草地向养畜大户转移;形成扩大经营规模的机制,逐步实现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经营,在有条件的地区,如新疆、河西走廊、关中平原、银川平原、四川盆地应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成为西部稳固的商品粮基地和多种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

  3.4 生态脆弱带的山区坚持可持续生态农业开发之路

  西部农业中生态脆弱带主要集中在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水土流失较严重,大力植树种草,封山育林护草是本区恢复生态的唯一的选择。但这一区域人口密集,单纯的封山种树种草在经济上又难于满足人民的需要。应研究既能发展农村经济又能使生态步入良性循环的模式-即走农业生态开发之路。它既发展了经济同时又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在区域内实行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方针,在宜农区发展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在不适农作物种植丘陵山地,以种植木本植物为主,尤其注重发展具有高经济价值的经济林木、果树、茶、桑、药材、观赏植物等,既有经济收入,又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如贵州北盘江河谷的花江两岸为石灰岩露头密集的山地,当地农民用于种植花椒,两三年内就能成茂密的花椒林,单产值在500~1000元/667m2,又有防止水土流失。西北的沙棘、构祀都是很好的生态开发产业,传统的水果、干果、茶、桑、木本中药材如杜仲、银杏等均可形成生态开发产业。专业性用材林场、竹场更是标准的生态开发产业。关键是一个地区要选准发展项目,有开拓市场的潜力,有加工的龙头企业,才能形成真正的经济优势。

  3.5 加强农业的支撑体系

  国家应从金融、税收、交通、市场、信息、保险、农资、农业教育、科研、技术推广服务等领域为农业发展营造一个较宽松的有效的环境,控制和降低农民的负担,增加农业经营的利润率,农民才能有增加再投资的能力,农业发展才能真正具有活力。建议农业部应考虑成立西部农业开发领导小组,统筹西部农业开发的政策、战略、技术、资金等有关事宜,制定西部农业开发国家级规划、计划、有步骤地推动西部农业开发。

  4.依靠科技进步振兴西部农业

  西部农业开发处在21世纪开始新启动的,就应该有21世纪的特点,这个特点是具有高科技性质,提高开发的科技起点,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开发,生产出满足社会新需求的商品质高附加值的名优农畜副特产品及其加工产品。

  4.1 研究和培育优质、高产、抗旱、抗寒、抗病虫农作物品种、引进世界有名优质农作物、果树、蔬菜品种、引进新农作物、新果树、新蔬菜,尤其是世界市场最畅销的作物与品种,缩小我国农产品在质量上与世界的差距,进一步育成我国自己的优质品种,增强我国农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根据我国农产品在出口构成状况、应在有出口优势的农产品方面,如蔬菜、果树、畜禽产品等方面,下更大的功夫。在粮食作物方面,在保证优质的同时,应注意超高产品种的选育,使单产能达800~1000比/667m2以上,在抗性方面能满足不同生态条件的要求。只有粮食产量提高越多,给农业调整产业结构的空间才越大。

  4.2 研究不同生态类型区的超高产耕作制度及其配套的栽培管理技术体系。在生态条件优越地研究与推广一熟单产800kg/

  667m2,二熟单产1200kg/667m2,三熟单产1500kg/667m2的耕作制度模式,王宏广等提出一熟单产800kg/667m2,,二熟单产1500kg/667m2,,三熟单产2000kg/667m2的指标[3]。在生态脆弱的黄土高原一熟区单产突破500kg/667m2以上的模式,云贵高原二熟区坡耕地能突破单产700kg/667 m2的模式,套三熟突破单产900~1100kg/667 m2的模式。

  4.3 研究与推广高效种植模式,单产值超过3000元/667 m2、5000元/667 m2的大田种植模式,研究与开发设施农业的超高效益的作物种类与品种组合,季节安排及相应栽培管理技术体系,使单产值超过1万元/667 m2、2万元/667 m2以上。

  4.4 研究与发展生态脆弱带的可持续农业技术,如旱农、雨养农业区适应性耕作制度,水土流失严重区的水土保持耕作制,不同生态区域农牧结合的耕作制度,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优化模式的组合与配套技术等。

  4.5 加强生态脆弱区的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机理与综合治理系统的研究。发展生态脆弱区生态开发型产业选择的研究,使其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相应的经济效益,并且具有产业化发展前景,能迅速转化实现生产力。

  4.6 加强西部农业开发的资源调研与开发战略,远期及中长期开发规划的研究与制定,把西部农业开发置于更周密、可靠而科学的基础上,并滚动加以发展,使西部农业开发少走弯路,收效更大。要优选一批农业资源开发项目,分为县、地州市、省、中央等不同等级的项目,尤其要抓好一批大型骨干项目的制定和论证,争取纳入经济发展计划,认真组织实施,推动西部农业发展。水利、改土、治理土地沙漠化、石漠化,种子工程、沃土工程、基因工程、信息工程、骨干农资企业、名特优稀农产品生产及新型加工企业等,均可作为优选考虑的范畴。

  4.7 及时启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装备配套,装备的引进、研制,使农业逐步摆脱畜力农业的境地,真正地实现农业现代化。

  4.8 健全与加强依靠科技进步振新西部农业的支撑系统,加强西部地区的农业教育和科研系统的功能,加强新技术开发与推广的功能,组织西部农业开发重大问题科技攻关,引进世界先进的新技术、新物种、新品种、新的农用物资、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使科技为农民掌握,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参考文献 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
  1 中国农业年鉴1997,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2 陈颖,邹超亚,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讨.耕作与栽培,1998,(3):1~5
  3 朱丽兰,等,科教兴国.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