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腾十五年》读后感

 受作者之邀写一篇"书评"时,既充满兴奋又忐忑不安。我的知识积累和思想厚度远不足以写一篇像样而中规中矩的"书评",权当是篇普通的"读后感"吧。我唯一能做的只有:说心里话;说全部心里话;只说心里话。

  我的"心里话",从08年夏天开始说起。那时我还是一名硕士研究生,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大院里的一间实验室是我日常学习和工作的地方。大概是在那间实验室里憋得太久的缘故,在那个夏天的一段日子里,久违的写作激情忽然回来了。乃至促使我将学业之外的全部精力投入其中。有一段时间,我甚至打算"穷前半生的后半部分和后半生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写作中去"。

  我和本书作者林军认识的时候,正处在这个"敏感时期"。

  说来真是缘分,甚至有些曲折。我与林军的相识居然经历了"商业读物--兴趣--商业史读物--互联网--互联网史--方兴东--网易博客--《互联网史话》--写作--林军"这条弯弯曲曲而又莫名其妙的复杂"路线图"。

  下面,请跟随我的回忆。

  我很早就是一名虔诚的商业阅读爱好者,却记不起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商业读物、商业史读物产生兴趣的,但诸如《激荡三十年》、《中国的新革命》这类优秀的作品一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这种兴趣。而兴趣往往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发某种"灵感"--那是很奇妙的体验。

  那是2007年冬天的一个深夜,当那个"灵感"从脑海中蹦出来的时候,我几乎是从那张2米多高的架子床上纵身一跃跳下来的……

  我只是在一张床上转转反侧一个晚上,就睡过了至少13年的岁月,至少有40多张熟悉的面孔在我脑海中划过,他们是:张树新、田溯宁、王志东、张朝阳、丁磊、马化腾、李彦宏、马云……他们,他们演绎的精彩篇章,精彩篇章汇集而成的激情岁月,激情岁月背后映射的当代中国,构成了一部波澜壮阔、恢弘大气的"互联网风云"。

  轰动一时的美国畅销书《沸腾的岁月》曾影响了一代人,并被《纽约时报》的书评家们形容为"如同乘坐波音747在20世纪60年代的华尔街森林上空飞过。" 那晚我一定体会到这种感觉了。"我决定写一部'中国网事',它是这样一部作品……"在保存至今的那封"已发送"邮件中--也是我写给一位朋友的信,记载了这个"伟大时刻"。

  不过,看来现实有时会埋葬曾经的梦想,不然他就无法继续拥有新的梦想。

  2008年初的一天,与浙江大学俞晓鸿教授的一次交流,让我更清醒认识到某些现实。俞是杭州最早接触和关注互联网的人之一,也是"中国黄页"最早的参与者和第一任总策划,跟马云、马云早期的创业搭档何一兵都是好朋友。他给了我很多关于中国黄页和马云的真实故事,对这些往事的回顾、梳理与探讨也是我们之间最早的共同语言。当我把自己那个"灵感"毫无保留地告诉他时,他非常认可,并觉得这是个"非常有价值的想法"。但听我说起要凭一己之力去完成这个"历史使命"时,他却乐了,"你还太年轻,对那段历史也没有切身体会。应该让亲历者去做这事儿更有说服力。比如方兴东……"

  实际上,俞是个虔诚的教育专家,他对出版、写作并无兴趣,对中国互联网、传媒的了解也不算多。之所以忽然提到方兴东这个名字,其实源自我的引导和提示。一来是被我问及老同学何一兵的"下落"--何领导的"中国黄页"那时已并入方兴东的"博客中国",二来是我刚刚跟他提起无意中发现的一条"旧闻":几个月前,方兴东刚刚发动一帮名人在北京搞了场声势颇为浩荡的研讨会,并宣布启动"中国互联网史"的编著工作。

  但俞的话的确很中肯,我也听进去了。而且,在那段时间,做项目、写论文等事情已经够我焦头烂额的了,也没有太多精力顾及那个"伟大使命"。

  直到遇见林军……

  当林军带着他的《互联网史话》"从天而降"时,我几乎吓了一跳。如果不是曾有过那个 "灵感",如果此前我没有就"灵感"涉及的诸多细节做过一番研究,如果不是无意中发现林军的"网易博客",如果这个人没有公布他的"互联网史话",我可能这辈子都不会和他成为朋友。久违的兴奋、兴趣、热情,在08年的那个夏天全部被重燃起来……

  在随后的日子里,我与林军的交流多了起来。我们开始广泛探讨彼此都感兴趣的领域,包括商业、IT、互联网,也包括写作、出版、传媒。不过,我们谈论最多的还是写作和作品,其中就包括他创作中的《互联网史话》--今天的《沸腾十五年》。他也向我推荐了很多优秀的商业读物,包括《中国破晓》、《影响世界历史的商业7巨头》等海外作品。

  也是与林军的交流中,我开始更认真而深入地研究商业创作、尤其是商业史创作这个领域,并逐渐意识到这可能与我当时正在从事的技术研究工作存在很多相通之处,这包括它们对研究精神、科学素养和理性思维的共同要求。直到后来,我加入一家媒体成为一名职业记者,繁重的工作占去了大量精力,我跟林军的交流也随之变少了。但他的那部"史作"我一直很关注,乃至后来几次打招呼的"标准用语"都变成"什么时候杀青?"、"该出了吧?"云云。

  应该可以说,本书在未变成公开出版物之前,一直是我与作者重要的共同语言,也是搭建这份友谊的重要桥梁。现在,它就摆在我的面前,难免勾起一段回忆,至少是有趣的回忆。

  好了,我说得太多了,也说了太多的"我",乃至有喧宾夺主之嫌。现在,我们说书。

  从一开始,林军就在强调,他要写的是一部"信史",而不是"正史"--实际上,我只知道有"正史"和"野史"之分,在遇到作者之前也从未听说过"信史"这个术语。

  我想,无论它是什么"史",都难逃历史作品尤其是当代史作品创作遇到的"普遍矛盾",这种矛盾至少包括:写死人容易,写活人难;写"遥远的过去"容易,写"最近的过去"难;讲故事容易,下结论难。。。。。

  况且,互联网又是一个如此年轻、容易冲动、敏感善变的"小姑娘"。她诞生在"最近的过去",甚至都没度过18岁的"成人礼"。她真正作为一个产业在我们国家从无到有、从蹒跚起步到全速前进只不过十年多的光景,远未到可以对她盖棺定论的时候。

  但作者无疑是明智的。他没有让自己变成一名"史论家",而将笔墨更多倾注在事实与细节的还原上。最重要的是,这些细节事实的来源具有足够的可靠、可信性。在这方面,我相信作者已经做得足够到位,这些年来他往返南北各地的一线深入采访,获得了大量第一手素材。此外,还为创作而积极搭建"老兵群"、"读书会"等交流平台,它们后来也发展成为重要的"脑库"、"智囊"。而且,这种完全开放式的创作方式,也让本书在未成为公开出版物之前经过若干次来自"民间"的积极反溃这些工作的铺垫和积累,也让作者有足够底气告诉人们,这是一部 "信史"。

  我相信作者在将《沸腾》从"零度"煮到"沸腾"的日子里,一定遭了不少罪。无论是史料的采集、整理、甄癣分析,还是价值准则的形成和论证,都不是简单的活儿。这个过程不仅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更需要极强的耐力和毅力,更需要"不抛弃、不放弃"的坚定信念。作为一名曾经的职业文字工作者,我能够理解和体会到隐藏于每一页文字背后的身心付出。不过,看来作者已经历过一次异乎寻常的"涅槃"之旅,不然他不会想到马基雅维利的那句名言,"追求梦想的人们啊,已经付出就要准备付出更多"。

  而本书讲述的,也正是一个个"追求梦想"的故事。他们当中有张朝阳、田溯宁、李彦宏、周云帆这样的"海归派",也有马云、丁磊、王志东、马化腾、陈天桥这样的"土鳖派";有家喻户晓的"大人物",也有稍逊风骚的"小人物"。他们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既聪明又走运,既有知识又有胆识,既有想象力又有行动力。他们功成名就后,全都成为新时代的偶像,还被人们贴上"知识英雄"、"知本家"、"儒商"的时代标签。

  但"英雄"们也有愚蠢、犯糊涂的时候,也有贪婪、狭隘甚至歇斯底里的一面。在我看来,互联网可以穿越国界乃至任何地理疆域,"知本家"们却大都跳不出各自服务的"组织"。我们庆幸地看到,在作者的笔下,他们既没变成无往不胜的神灵,也没变成完美道德的化身。

  我想,那部美国畅销书《沸腾的岁月》一定在某些方面和某种程度上启发和影响了作者,这种影响应该还包括书名《沸腾》本身。在那部以上世纪60年代美国股市兴衰为线索的作品中,美国人约翰.布鲁克斯以近乎平铺直叙的方式对20世纪60年代的华尔街乃至整个美国社会展开了一次精彩的回放。就像《纽约时报》评论的那样,"如同乘坐波音747在20世纪60年代的华尔街森林上空飞过。"眼下,这部《沸腾十五年》,无疑也在回放一段纵横交错的恢弘画面,并引领我们实现一次跨越十五年的浪漫之旅。

  哥伦比亚大学的新闻系应该是世界上第一流的新闻专业教育结构。据说。他们对学生写文章的核心要求只有四个字:会讲故事--这好像还是作者在一年前告诉我的。他一直是个积极进娶紧追"一流"的有为青年。而且,我相信他应该已经做到了,也洞悉"讲故事"的诸多技法。这体现在本书洋洋洒洒40余万字、却很少掺杂"文艺腔"的白话文中,也体现在作者自始至终"单刀直入"、近乎平铺直叙的表达风格上。我想这应该也较好契合了本书大多数读者--尤其是那些崇尚"干货"的读者们的"阅读观"。但我也相信在这方面还有进一步突破和跨越的空间,可能如凌志军先生所说,可以"让新闻成为历史,让历史变得像散文一样美丽。"

  就在本文即将结束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浮现一连串关于阅读尤其是商业阅读的问号,这些问号包括: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读书能带来我们什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书?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读书?……

  我知道,其中每一个问题都大得"恐怖",甚至有种大而化之的空洞感。这让我不得不缩小这些命题的范畴。实际上, "我们"是指像我这样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或90年代)并伴随这个国家的改革开放而逐渐成长、成熟的一代人。这些"我们"的普遍特征包括:生理上已经完全成熟,心理上自以为成熟、却难免有些躁动,在互联网的剧烈冲击下对阅读正渐渐变得有些审美疲劳……对于"我们",商业阅读究竟意味着什么?商业阅读到底有什么样的精神价值?如何让商业阅读发挥应有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法国作家福楼拜告诉世人,"阅读是为了活着。"然而,一想到下面这些人的例子,我不免大摇其头。至少有一些人,不仅仅是为了"活着"。

  有王志东,这位曾被誉为"软件神童"的天才不止一次的告诉人们,对他影响最深的书是大学时代读过的《硅谷热》,而且"印象最深刻的是,乔布斯穿得破破烂烂去找银行家"。而这位日后的新浪创始人身上的确拥有许多乔布斯式的气质和命运,这包括他拿"脑袋"做抵押找银行的传奇故事,也包括他惨遭资本"驱逐"的厄运。有一回,王志东做客一个电视节目,一个女学生就问过他:"史蒂夫.乔布斯的传奇故事会在你身上惊人相似的再现吗?"

[1] [2]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