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舀出来的东西已经堆成了一座小山,这时,校长先生走过这条小路,他看到小豆豆正忙活着,问:“你在干什么?”

  小豆豆顾不得停下手里的活儿,一边舀一边回答:“我的钱包掉到便池里去了。”

  “是吗?找到了吗?”

  小豆豆满头大汗,被围在小山当中,回答说:“没有。”先生稍微把脸凑近了小豆豆的面孔,像好朋友似的说:“弄完以后,要把这些全都放回去,啊。”说完就走了。

  ······

  结果地面上堆起了一座挺高的小山,便池几乎被掏空,但那个钱包仍然无影无踪。但是,这时小豆豆已经觉得“即使钱包没有了,也挺满意到的。”因为自己干了这么多的活儿。

  ······

  看完《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上面的这一场景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林校长堆孩子的那份尊重与信任让人不得不为之动容。试想,如果现在的大人看到了小豆豆做的事,那还会出现上面的场景吗?我们看到的将是对孩子的一顿呵斥,甚至一顿巴掌。但是,只说一句“弄完之后,要把这些全都弄回去的”,除了小林校长,不会再有第二人。

  正是这个时刻有着宽松、自由,时刻被信任、被尊重的巴学园中,那个曾经因为淘气而被别的学校退学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这段时光为她辉煌的一生奠定了基础。巴学园应该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学校,小林校长堆孩子的教育着实让人钦佩和感动。

  第一次见小豆豆,校长就微笑着听小豆豆不停的说了四个小时的话,没有一丝不耐烦,没有一丝厌倦,听完并决定收下她。巴学园的午餐:每到午餐的时候,校长就会问:“大家都带了‘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了吗?”他与夫人每天检查孩子们的盒饭,是否具备“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并让夫人为不具备的孩子添加不足,平衡膳食,用此方式教育孩子蔬菜、肉类、鱼类都得吃,以保证孩子身体健康。为了让孩子们尽情地玩,他让孩子们穿上最差的衣服上学,他认为“孩子们担心弄脏了衣服,妈妈要骂的”或者“会弄破衣服,不能和大家一起玩”,那堆孩子们来说,就会减少很多乐趣。这才是真正理解孩子的大人呀!小林校长对学生永远说的时充满信心与鼓励的话。经常堆小豆豆说的一句话是:“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一直堆高桥君说的是:“你绝对能做到。”这些话都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心里,对他们的成长起了积极的影响作用。

  生活在巴学园的孩子都是幸福与快乐的,在书中,我们随时都会读到这样的句子:“小豆豆的心里被喜悦塞得满满的,”“大家永远不会忘记这快乐的一刻”;“上课可以这个样子,真是开心极了”;这些回忆,小豆豆永远不会忘记······

  读着这本书,我时常会凝神反思我们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没有尊重和信任就谈不上教育,即使你自己认为说得很有力,对孩子来说,只不过是耳旁风,小林校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应该怎样蹲下来与孩子说话,怎样尊重和信任孩子,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理解与信任,所以小豆豆学会了尊重他人,遵守秩序。

  善于教育孩子的人,会善于运用欣赏的眼睛发现每个孩子每个值得肯定的地方,用激励的语言让孩子感受到被承认的愉悦。曾经读过这样一个故事: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您儿子排在第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您最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回去的路上,这位母亲留下了眼泪。然而,回到家,看到诚惶诚恐的儿子,她振作起来,对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一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温顺的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去得比平时都要早。孩子上初中了,又一次家长会,她等着老师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听到。她去问老师,老师告诉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 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靠重点中学有点危险。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试重点中学。高中毕业,她的儿子考取了清华大学,拿到通知书的那天,儿子哭了,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直到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在感叹这位母亲的聪慧与伟大同时,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我们老师们有时何尝不像故事中的老师,在问题学生及他们的家长面前何尝不是喋喋不休地诉说着他们的不是,与家长的交流无形中变成了“告状”。我常常在想,像小豆豆这样的孩子,如果不进巴学园,不碰见小林校长的话,多半会被当成坏孩子,也就不可能会有后来的顺利成长和才华的展示。这也让我们再一次理解了欣赏和激励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

  不要硬把孩子塞进我们设计的模式中,要让孩子在自然的环境中无拘无束的成长,应为孩子的梦想远比我们计划的还要远大。小林校长这句耐人深思的话语深深植根于我的心底。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总习惯于替孩子安排,打点一切,恨不得把自己的思维套用到孩子的脖子上。可我们想过吗?自己的人生经验对孩子是否真的有用?孩子们是否应该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是否应该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知心姐姐卢勤在《心灵尘暴》一文中写到:今天的孩子成长的环境呈现三大三小,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多,生长的空间越来越小;住房的空间越来越多,心灵的空间越来越小;外面的压力越来越多,内在的动力越来越小。抱怨孩子们不懂事,缺乏上进心时,是否想过改变孩子们成长的环境呢?是否想过放下师道尊严,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与孩子平等对话,还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呢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