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子》心得
读《老子》心得
我是一名学工科的学生,但是一直以来,对于中国的人文历史,古典书籍情有独钟,因此曾浏览过些许这方面的书,但大都不能精熟,最近一段时间拜读了中国古典哲学《老子》一书,感受颇深,现就读后所得的些许浅显的心得体会写下,一为帮助自己梳理脉络,进一步的吸收书中的精华;再则可与志同道合之友共研之,虽不能效古人之风,但仍可为茶余饭后之话柄也。
《老子》一书文约意丰,视觉独特,思想深邃,内容博大精深,沉浸其中可使人心骛八极,神游万仞。但学生才浅,虽读其百遍亦不可知一二,况只曾浏览数遍,故在此只将书中只言片语拿来赏之,不敢读全书之感,亦没有功力将全书之要概之简之,如若此真乃班门弄斧贻笑大方了。
《老子》又名《道德经》,全书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全书的核心乃一“道”。它继承了《周易》、《洪范》等著作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揭示了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道”这个颇具东方神秘主义的概念,在全书中频繁出现,有时视乎在显示宇宙天地间一种无比巨大的原动力;有时又在描画出天地混沌一片的那种亘古蛮荒的状态;或展示天地初分万物始出 ,草萌木长的一派蓬勃生机。从老子对“道”的种种构想中,可以体味到老子对“道”的那种虔诚的膜拜和敬畏,这也完全源于他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体认。这种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关注,构成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石。
在老子看来,宇宙间的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事物从产生到消亡,都是有始有终的,经常变的,宇宙间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同时事物也都有自身的对立面,都是以对立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有”也就没有“无”,没有“长”也就没有“短”,正所谓书中所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刑,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同时,老子亦在书中阐述了自己的政治思想:无为而治。老子所说的无为,并非是不为,而是不妄为,不非为,不违背自然规律妄自造作。老子认为,人的本性是纯洁朴素的,犹如一张白纸,无善恶。而种种人类丑恶行为,则应当是不合理不完善的社会制度造成任性扭曲的不正常现象。由此,老子坚信去伪存真,保留人性善美而契合自然之道的东西,摒弃所有引起人的贪欲的东西,尤其是当时流行的推崇贤能的风尚,更被他认为是最易产生罪恶的渊薮。
在今天看来,无为而治是绝对行不通的,甚至是难以理解的,但是在我本人看来,虽然社会制度无法做到无为而治,但人们自己却可以去伪存真,保留人性善美而契合自然之道的东西,方为大智也。当今之世,从成人到孩童,从校园到社会,无不充斥着功利之心,世故之名。人人都在学聪明,个个都在变圆润,殊不知到头来却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毁名又折身。我自己能在这方面曾经历过一些事情,也犯过错误, 且不止一次,但幸而得恩师及时教诲,才幡然顿悟,始知以德为本方是人生之大要,不懂世故才是最大的世故,修身至无为方为人生之大治,正所谓壁立千仞无欲者刚,虽然我还没有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之境,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知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除此之外老子在修身养德方面亦有所述,并且提到“上善若水”之境,认为水的3是近于道的。王夫之亦有言: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征。一个人如果想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样至柔之中的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古人云: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以上所写才是《老子》一书中的只章片节,并未能全书的要义写出,这是因为我的写作功底和文字表达能力有限,以前写文章虽然不能辞藻华美,表意精准,但繁文赘语总能滔滔不绝,然今天写《老子》一书的感悟却总有一种意犹未尽,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拘束,这也使我深深体会到本书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一般书生也许能体会书中一二分意蕴,然若是真的领会其精髓且能运用自如,达浑然天成之境非鸿儒巨匠大智大贤不能矣。
正如上面所言,在写此文时,学生胸中之笔墨无以言表心中之意境,故文中时有假来之词句,望莫怪。
风云写于三月十一日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