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境内针对古建(民居)建筑装饰设计考察报告

山西境内针对古建(民居)建筑装饰设计考察报告
  一、考察目的

  山西与河南交界,历史上两地有着数不清的关联。洛阳与山西的交往更为频繁,联系更为紧密。在洛阳近代建筑史、经济发展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山陕会馆”、“潞泽会馆”便是佐证。造访山西近代以民居、城衙为代表的建筑,将会对我市建筑装饰设计水平和施工工艺水平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建筑装饰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考察内容

  我们一行16人,自洛阳出发,次日晨抵达太原,稍作休憩。过午西行40里,而后入晋祠。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初识晋祠是在中学的课文里,梁衡的散文《晋祠》,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勾勒出了一个诗画般的梦境! 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

  由于职业的习惯,一路走过,看到更多的是雕梁画柱、飞檐斗拱。

  细观晋祠建筑的艺术形象,她不仅只是单体的造型欣赏,而更在于群体序列的推移;不仅只是局部的雕琢精巧,而更在于整体的神韵气度;不仅只是突兀惊异,而在于整体的神韵气度;不仅只是看,而更在于游。正是由于顺理成章的理性精神,而处处有着等级与数学模式。《考工记》规定:“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宫中度以寻,野度以步,涂度以轨。”《营造法式》规定:“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祖。材分八等,度屋之大,度屋之大小而用之。”匠师们运用这些规范,创造出了各种情调迥异的艺术形象。这种理性精神渗透到了建筑的空间比例、组合方式、结构功能和装饰手法之中。聪明的古人并没有停留在理性规范内,而是充分调动其艺术创造力,赋予其以蓬勃的生命活力。

  次日晨驱车赶往常家庄园,最早知道常家庄园是得源于当年风靡一时的电视剧《乔家大院》有70%的外景是在这里拍摄。

  在晋中一带,早有“乔家一座院,常家两条街”的说法,以形容常家大院规模之宏大。常氏以儒商文化独树一帜,既有进土、举人、秀才,又不乏书画名家,所以在宅第建筑上亦有自己非凡的独创之处,是晋中曹家、乔家、渠家等晋商宅院望尘莫及的。

  常氏以儒商文化在晋商中独树一帜,灰色的街市,石道,牌楼,四合院,房屋,戏台组成了常氏家族的生活区域。常氏族人按照传统的礼序标准和道德规范世代生活在其间,二百多年,繁衍不息。时至今日,虽然人去楼空,但那一座座方正的灰色建筑群落,却为我们完整地保留了明清年间儒商老宅,独特的历史文化空间。从布局上看,主体建筑以方正的北式庭院为主体,每个正院均分内外两进,外院南房一律临街,东侧辟各式门楼。每所院落的里院正中都建有一座木结构,飞檐斗拱的牌楼。牌楼两侧各有砖雕花墙,为方正雄浑的北方庭院平添几分妩媚。信步于庄园之中,分布于各个大院的门式、窗饰、彩绘、匾、楹联、砖雕、木雕、石雕,碑刻法帖等等到处可见。桥、厅、台、廊的护栏和柱体上,或人物故事、或吉祥图案、或花鸟山水,极少雷同。尤其是常家的私塾——石芸轩书院的名人碑刻,大出我们的意外。原以为世代从商、地里埋金的土财主家,即便画栋雕梁也脱不了“福、禄、寿、喜”的俗气,谁知道石芸轩里石芸轩法帖,四十四帝后的遗墨帖,诗词歌赋、金石墨宝,竟也藏着瀚墨书香。我们不由感慨:大富之家文风如此之盛,难怪能够成为兴盛二百年之久的名门望族,他们都是些懂得历史之变,兴亡之理的人哪。富不过三代的寻常财主又如何能够望其项背呢?

  下午直接去了乔家大院,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就是在这里拍摄的,当年一部风靡全国的《乔家大院》更是让这里得到了彻底的“绽放”。
  乔家大院到底是大院。一进接一进,一排连一排,密密地码成一大片气势恢弘的青灰色建筑群。虽不是官宦之家,当我前后左右乱串了一通之后,不由生出侯门深似海的感叹。当地人有一谚语,“皇家有故宫,民间有乔宅”,可以想象乔家大院的壮丽风采。

  乔家大院闻名于世,不仅因为它有作为建筑群的宏伟壮观的房屋,更主要的是因为它在一砖一瓦、一木一石上都体现了精湛的民俗建筑技艺。南北六个大院,每个院内的砖雕、木刻、石雕、彩绘以及文人书画、古墨翰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等无处不见。每地每处、点点滴滴都别有洞天,无一处不是一部跌宕起伏、美丽动人的曲折故事,你若非身临其景、漫步其中,用心细细地去品味,怎能切实感受到那种赏心悦目、心胸豁然开朗的美妙的感觉呢?

[1] [2]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