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长培训考察报告 第2页
受到先哲的思想和这些理论的影响,结合赴华师大的学习感受,又加之听了郑杰老师的报告,读了他的一些书籍,我认为,今后应该在以下思想的指导下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
1、人员管理人本化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李校长说:“我做校长,不是要管教师,而是要为教师服务,要帮助每一位教师找到工作的快乐。因为只有老师快乐,才能带来工作的最佳状态。”
我很欣赏和认同她的说法和做法。在她们学校,老师们的共同愿景是:以爱育爱,做最好的我。陶行知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在两支队伍建设上,首先要遵循教育是爱的原则。班子队伍建设要注重团结、协作,把思想统一到学校发展战略上来,要以服务的心态去管理,要明确每一个班子成员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在管理中渗透主管的思想。明确教师是学校的财富,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为每一位教师打造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启动教师培训和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发挥骨干教师带动效应,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要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特长,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每一分资金,每一个地方,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
2、机制管理规范化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范,何谈特色与创新?要进一步修订学校的规章制度,做到通俗、简约、人性化。加大制度的执行力,让每一位教师明确在特定的时间内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宝山实验小学余慧斌校长作了《现代学校文化与现代人格管理》的报告,一讲到学校管理,我们马上联系到学校的“人、财、物”管理。学校中除了这些外,难道还会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 有什么值得我们校长管理的吗?余校长阐述道:人、财、物的管理是传统的管理理念的认识,现代学校的管理除了“人、财、物”以外,还包括“时间、空间、信息”等管理。传统的学校是“学生走进学校,现代的学校是学校走向学生。”他对管理认识得如此深刻,让我不得不打心眼里佩服他,因为他的管理理念正合了新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制度”是为了便于管理,便于考核,所以我们在制定制度的时候,都是本着以怎样考核方便,怎样便于管理为宗旨,殊不知“制度是怎样让人工作更方便。”很多学校对老师的考勤管理相当的严格,不准迟到早退,上班实行刷卡制,请假要扣几十块的工资。可在宝山实验小学,他们在管理中实行解困制。即起初一学期送4至8个小时的解困时间,后来改为12小时的解困时间。我觉得这一点就很人性,其实生活中谁都有临时性的事情,这样一来,老师们就不必为自己偶尔的有事迟到或早退难堪了。
在他们学校,他们还制定了许许多多的十二条,正因为有这些十二条,实小的机制管理显得是那么的规范化,一切都显得那么的有序。
3、文化管理创新化
每位讲座的老师也都讲到了“学校文化”这一概念,强调学校注重文化育人的功效,下大力气抓好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设。要更加充分地分析学校的现状,把学校实际与当前教育发展有机结合,制定学校的发展战略。这个发展战略应遵循高起点、可持续、人本化的原则,打造学校主流文化,使每一位师生都打有学校文化的烙印。思想应该更开放,思路应该更宽泛,步子应该更大一点,在校园环境、课程设置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要在素质教育大力推行的环境下,乘着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研发的东风,在小学阶段可以像台湾学校一样尝试形成选修与必修两种课程格局,流动与固定两种班级管理模式,形成有学校特色的品牌课程。我们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扩大学校的教育功能,把经营的理念引入学校管理,提升学校的有形资产价值和无形资产价值。
一所学校如果能够从文化的认同走向文化的坚持,即文化的自觉,那么这所学校的教育是成功的,校长也是一位成功的校长。反思我们的学校管理,有几所学校能做到文化的坚持?一会儿教师文化,一会儿又搞学生文化,来什么风就刮什么风,换了校长就换了办学思想,传承的东西又少了,还认为这就是所谓的创新,我认为这是对创新的亵渎。
三、几点感悟
通过几天的考察学习,感悟很深,收获不小,我觉得我们有很多方面和先进学这些先进的学校相差太多太多,我们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学习先进经验,共谋学校教育发展。
1、环境育人尤为重要。 因为特殊时期,所以很遗憾未能进几所名校参观,但讲座的几位老师都向我们展示了他们学校的风貌,不论校舍豪华或者简陋,都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结合得十分完美,校园清洁优雅,文化气氛浓厚,充分利用墙壁、走廊、门窗办起了墙报专刊,名言警句、书橱等,营造了浓厚良好的育人环境,学生随处可受到良好的熏陶,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北京实验小学还把雕塑作为校本课程进行开发。
2、要确立全面的人才观。一是要确立学生必须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素质及劳动技能、艺术修养等方面全面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观念;二是要确立教育个性化观念,要认识到“无个性即无人才”,在学生品德、文化、身心素质充分得到发展的基础上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其特长。不但要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能单看成绩的好坏来评价学生优劣,科学文化知识仅占一个方面,要让学生出身社会有立足之地,那还要各方面综合发展才行。“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在平常的教育当中,还要充分挖掘学生的爱好和特长,使其充分发挥潜能,掌握一技之长,才可能有用武之地。在这点上,真想把孩子送去台湾读书呀。
3、要确立正确的学生观。曾经有个教育家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哪怕再差的学生都有他的闪光点,都有可塑之处,我们当教师的要树立每个孩子都是好的,一切学生都是可以教育的,一切学生都有发展潜能的思想。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成绩稍微差的学生,教师就把他们打入差生之列,认为他们不可教,无药可救,这是不对的。我看过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教育案例,使我深受感动,在我们看来“无药可救”的学生,李老师把他视为知心朋友,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通过他的耐心引导和教育,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将其转化为优等生。作为教育的管理者,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也显得尤为重要。在评价学生上,用余慧斌校长的话说就是“因为你是好孩子,所以老师表扬你。因为你是好孩子,所以老师批评你。”在余校长眼中就没有坏孩子。
4、教育需要政府支撑。教育收费规范过后,教育经费严重紧缺,加之地方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不足,学校缺乏造血功能,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相当困难,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甚大。校长们要想改善办学环境,不得不把大量的精力用于东奔西走跑项目、筹资金上。北京实验小学的校长说,他们能买断学校附近的地皮,能让学校附件29户居民迁走,我想这需要花多大的劲呀,而且在我们看来这根本就不可能,但他们办到了,这就是地域的差异。想想我们的学校,在全县来说硬件应该是最差的了,到现在为止,连个操场都没有,学校边上有一户人家,但政府都没有决心让其搬迁,搞得像个教堂一样摆在学校边上。
当然,面对困难,更要迎难而上,展望未来,教育前景光明。作为教育的管理者,更应该更新观念,切实推行课程改革,促进教育的发展,才能让教育迈上更新的台阶!
题目《在路上》是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赢在中国”的一首主题歌。这首歌在最后唱道:在路上,用我心灵的呼声,在路上,只为伴着我的人,在路上,是我生命的远行,在路上,只为温暖我的人。这句歌词是我工作心路历程的一个真实写照。我现在也是在路上,还有很多的理论需要我去进一步学习,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我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