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校长赴上海学习考察报告

副校长赴上海学习考察报告
我是1997年参加工作的,最初在一线担任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随后,我又先后担任过大队辅导员、副教导主任、教管处主任等职。2008年,我走上了副校长岗位,一晃也近两个年头了。这两年来,我一直在努力完善着自己的角色变化,通过干训班的集中培训,进一步明确了我的角色定位,作为校长要有一个明晰的办学思想。这一办学思想,就是校长教育思想、管理思想的综合化和具体化,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如果没有清晰的教育和管理思想,就不可能有一个正确的办学思路,就不可能把一所学校办成人民满意的学校。教育和管理思想的明晰过程,就应该是一个校长的成长过程。

  很感谢县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校,为我们干训班20位学员创造赴上海考察学习的机会,此次考察不仅领略了世博的风采,更让我们聆听了多位专家的专题报告。这些专家中,有华师大的,有北京的,有香港的,有台湾的;给我们开课的老师有教授,有一线的名校长,有课程改革的主任。当我看到培训授课单时,我很兴奋,因为我发现给我们讲课的老师中有原北郊中学校长——郑杰,对于他是早有耳闻,还看过他写的几本书,发现他是个怪才,思维怪异,敢作敢当,敢做改革的弄潮儿。5月13日——16日,共四天,培训时间虽短,但受益无穷。

  在培训中,每位讲座的老师都谈到了“学校的管理”,参照他们的讲座,结合自己平时的工作和学习,现我主要谈谈对“管理”一词的新定位。

  任何一项管理,都有三种境界:一是规范,二是让员工成为专家,三是员工认为工作是一种生命历程,生命因工作而精彩。第一种境界关注的是员工的行为,第二种境界关注的是员工的素质,第三种境界关注的是员工的心理,是管理的一种最高境界。这三种境界是互相联系,而又不可逾越的。这三种境界,也是我们做校长所要力求逐步达到的。

  一、对教育和管理思想的理解。

  所谓教育思想,是对教育的相性认识。具体地说,就是对“为什么教育”和“怎样教育”的概括与提炼。所谓管理思想,是对管理的理性认识。具体地说,就是对“为什么管理”和“怎样管理”的概括与提炼。这两者在学校管理中是互相融合,密不可分的。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会衍生出什么样的管理思想。也可以说,教育思想是管理思想的先导,管理思想是实现教育思想的保障。校长的办学思想,就是依据一定的教育和管理思想,从本校实际出发,确立的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由此可以看出,作为一所学校的校长,首先要明晰自己的教育思想,如果抛开教育思想谈管理,那么所有的工作都将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给我们讲座的每一位来自一线的校长都有先进的办学思想。

  二、对管理理论发展的认识。

  要想成为一个管理者,必须去研究一下有关管理的发展。我们古代在管理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管理思想,这些思想综合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顺道:道乃规律,就是说管理必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须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违背规律必遭惩罚;“顺道”的思想还强调:顺道首先要“辨道”,即要去认识事物规律,只有认识规律才能更好地“顺道”。

  二是重人:认识到人的重要性:“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才者昌,重视人心向背和人才归离。所以管理者强调得人之道、用人之道。也有许多“为得民心,为民谋利”的管理者。

  三是求和:和为贵、和为先,天时、地利、人和。和则兴邦,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融洽。

  四是法治:充分运用法律的权威性和规范性,弥补人治的随意性。

  五是守信:守信是中国人历来的光荣传统,信为立业之本,立人之本。言而无信、出尔反尔、政策多变,从来都是管理的大忌。

  六是预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中国人向来强调谋划和规划,强调战略和战术,古代名著对此更有淋漓尽致的描述。但管理成为一门学科,是在二十世纪初期的西方。

  科学管理之父泰靳在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指出: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去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干。到了二十世纪中叶,管理理论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与发展。经营管理之父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美国的孔茨认为,管理就是设计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即定目标。决策管理学家西蒙指出,管理即决策。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认为,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管理的唯一权威就是成就。”而戴尔则认为管理应当创新。

  最初的这些管理理念,是针对于企业的。从二十一世纪初,一些教育的先行者开始尝试从企业管理中汲取营养,用之于学校的教育管理,比如目前最流行的学校文化的构建,就是从企业文化移植过来的,我想我们杭州教育集团化的操作定义也一定起源于企业。但作为教育管理,因为其工

[1] [2]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