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零用钱情况调查报告

中学生零用钱情况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了解中学生零用钱消费情况

  调查时间:放学时段

  调查方式:在一些中学生消费地点随机调查

  调查原因:

  每天放学时,各个中小学校门口的一些杂货店、小吃摊就热闹起来了,店门摊前围满了各年级的学生,店主摊贩对学生兜里的几个钱可是动足了脑筋。消费品市场上针对学生一族而设计的各种学习用品、生活用品也日益始丰富多彩起来。但是这些"追Cool一族"兜里到底有多少零花钱?他们平时都把钱花到哪里去了呢?

  调查具体数据:

  调查共:50人

  有零用钱的人:49人

  没有零用钱的人:1人

  调查数据显示:有零用钱的学生占了被调查总数的98.0%,没有零用钱的学生仅占2.0%。

  分析: 现在的学生都是家里的"独苗"、被喻为祖国的花朵,家长对自己小孩几乎是百依百顺,疼爱有加,即使自己再省吃俭用,孩子那里总是应用尽有,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的好些呢?有些父母在孩子上学前总会在他们兜里放上几元钱,给孩子买些零食和学习用品。在孩子出门玩耍时也会给孩子准备一些花费,这些零花钱也是家长对自己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投资。只有极少数家庭的孩子可能每天的生活都是由父母来安排所以也不用什么零用钱了。

  初中生零用钱数调查数据:

  在初中生中,每月零用钱在50元以下的占了绝大多数,其比例为70.2%;

  而51-100元的占14.9%;

  101-200元的占6.4%;

  201元以上的占8.5%。

  分析: 我们初中生年龄尚小,平时花费不多,加之初中学生的判断能力和行事能力都相对较弱,家长们一般不会给小孩太多钱支配,只有在一些郊游、外出时间较长的情况下才会相对更为"慷慨"一些,一般在平时就每次给个几元钱,以应付日常花销和每日车费为主。因此大多数初中生的每月零用钱金额在50元以下。

  那么中学生们的零用钱是从哪里来的呢?

  调查数据:

  孩子的零用钱绝大多数来自父母,占了94.4%的中选率;

  来自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占了19.7%;

  其他亲戚给的占7.0%。

  分析:没有经济来源的学生,生活开销一般都是依赖自己的父母,少部分学生与祖辈或其他亲属同住的,也会经常收到他们给的零用钱,这也是基于长辈对幼辈的爱护。因此,他们的零用钱绝大多数来自父母。

  那么青少年学生的零用钱平时都用在了什么地方呢?

  统计结果显示:

  零用钱用来购买书籍的学生人数占总数的47.7%;

  进行储蓄和买零食的均占46.5%;

  玩游戏(包括一些家庭用电脑游戏)的占25.4%;

  体育运动花费占14.7%;

  用自己零用钱买衣服的(包括服装和鞋类)占5.0%。

  分析:书籍是学生成长的精神养分,现在的文化书市也较为繁荣,课外的,课内的;娱乐性的,电脑知识类的;趣味爱好类的,文学小说类的,等等书籍在图书市场上都能买到,家长对于孩子购买书籍也持赞成态度,总希望孩子能多长知识,所以书籍消费成了学生零用钱的一大消费方向。

  调查总结:

  大多数中学生们都把自己的零用钱用在了购书上,这实际上是中学生们对于文化消费的一种表现,许多青少年们朋友对未来生活充满着渴望,因此许多青少年通过各种各样的书籍来填充自己的业余生活和精神需要,这一现象应该引起家长们的注意。现在的学生课余生活丰富了许多,市场经济已经使得消费领域无孔不入。无直接经济来源的学生也成了许多商家的目标群体。在不少学校大门的两侧,学生经济正在迅速发展:杂货店、文具店、书店、网吧、小吃摊、电脑游戏光盘店等等一应俱全,五花八门。市区一些商业街上也开出青少年用品专卖店,无疑都是瞄准青少年学生这一消费群体,不少知名运动品牌也把这一群体作为重点消费对象。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生消费市场上也在进一步启动。可以发现青少年的零用钱花费中,精神消费上的购书是居于首位的,但是目前国内的文化消费市场上针对青少年朋友的书籍还是非常的少,许多都是习题集和课内补习资料,可以填补青少年精神空间的书籍少的可怜,而国外的一些卡通漫画,故事书却充斥着市场,吸引了大批青少年,这实际上恰恰反映了国内相关书籍资源的缺乏,因此必须重视中学生的文化消费需求,挖掘中国式的精神消费内容,丰富青少年的业余生活。

  调查人员: 。。。。。。。。。。。。。。。。

  标签: 我和学生研究型学习调查报告 2009-01-05 22:59

  内容摘要:

  在社会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家庭经济收入得到了增长,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中学生的零花钱自然也是水涨船高,越来越多。当代中学生生活在世纪之交,生活在改革开放以来造就的良好经济环境中,生活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在不断出现的外界新事物的影响刺激下,现今中学生的观念、想法与以前的同龄人已经大不一样了。他们在消费观上的变化就尤为显著,中学生的消费结构已不是单一型的了,开始向享受型、高档型,以至于向多元化的消费方向发展。

  现在的社会需要的是懂得消费的人,这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消费观。确实,中学生花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可能会对部分中学生今后的人格发展,正确的人生观的培养起着重要的影响。我们需要了解中学生,步入他们的生活,从而提出相关的建议,引起相关人们的反思,给予当代中学生正确的引导。

  绪言:

  现今,校园中攀比之风日益浓厚,部分学生盲目追求新事物,追求时尚。他们中很多人不懂得节制,太过追求享受。当零花钱不够用时,中学生总是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向父母索取,比如说要买参考书、要交班费等等。另外,有的学生还会通过不正确的甚至非法的途径获取钱财以满足个人私欲。这无疑增加了家庭负担和社会压力,如果没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对中学生的人生发展可能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很有必要对中学生的消费情况进行了解,并给予建议。

  一、钱的流向

  现在的中学生对时尚的追求有点盲目,且不明白消费的理念,不懂得金钱来之辛苦,喜欢花大量的钱去购买衣服、饰物、CD、零食等和一些并不适合中学生的东西。

  每天放学时,校门口的一些杂货店、小吃摊总是热闹非凡,挤满了学生。放假时,营业网吧、商店、娱乐场所总是火爆异常,上网、购物成为学生消费的领头潮。消费品市场上针对学生一族而设计的各种学习用品、生活用品也日益丰富多彩起来。这些东西诱惑着学生,而且一般人都有从众心理和攀比心态,看到别人有什么自己也想要,不管家里的经济条件如何,总是想方设法以满足个人虚荣心。衣服买来很多却很少穿;乱买饰品,学校不让带只能搁着;花大量的钱收集明星的照片,虽然对学习没什么作用,但就是喜欢追星。

  虽然有的学生知道如何正确消费,他们把大部分用在学习用品上,购买书籍等。平时还为自己存钱,以备不时之需,以减轻父母的负担。但是很多中学生就这样挥霍着,有的甚至因为无法得到和别人一样的东西,而觉得自己寒酸,产生不良心态,或埋怨父母,或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每日郁郁寡欢,或通过偷窃的行为以获取所谓的必备品。如果不加以引导,有部分中学生很容易走向误区。

  二、影响中学生消费的因素

  1. 青春期心理因素。

  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生理上和心理上各方面都还很不成熟,这就难以避免地出现了各种不良的消费现象,据调查,中学生的消费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有些学生喜欢在同学面前摆阔,消费出手阔绰,甚至出现攀比风,这无非是为了显示家庭的富裕或是为了得到异性的关注等。而一些生活各方面比较朴素的学生反倒被戴上“穷酸鬼”之类的帽子。

  比如,大部分男生希望树立豪爽,潇洒的形象。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希望在同学中树立良好的形象,而且大部分学生误以为舍得花钱就能处理好同学关系,交到好朋友。尤其是男生在女生面前往往显得很大方,和女生一起的时候总喜欢替女生把钱也付了,表现出豪爽,潇洒的一面。而且经常会请朋友吃饭、娱乐等,消费自然会大会超出父母的预算。当然这不是合理的消费,我们中学生还小,广交朋友还早,适当处理好同学关系即可。

  2.家庭因素。

  现在大部分学生的家庭条件都提高了,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有所放松,没有对孩子的消费作出正确的指导,也不重视。现在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心中的宝贝,家中的小太阳,自然倍受宠爱,这造就了学生懒散、娇气的性格。对消费也无所谓,反正爸妈会给我的。而且很多父母也有这样的观念,认为父母辛苦了大半辈子也是为了孩子,他们想让孩子有好的生活条件,就不会太在意,往往会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从而养成了不忍学生乱消费的行为习惯。

  3. 社会因素。

  整个社会正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新事物的不断更新和出现,正吸引着当代中学生的眼球,正诱惑着他们的好奇心和占有欲。网络,电子科技新产品,时尚元素,以及各种不同观念的冲撞,无一不在冲击中学生的心理,无一不在影响他们的消费观念。中学生的思想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但由于网络,媒体等,他们却完全暴露在整个社会的各种新事物,新观念的诱惑,冲击之下,他们难免会表现的无所适从,迷失了正确的方向,从而养成了不良的消费习惯。

  总之,中学生正确消费观的确立需要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消费心态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情操。提高中学生理财能力应得到我们的高度重视,让我们成为金钱的主人。

  三、学生消费的特征

  1. 从众心理

  从众,就是人家在买在玩,我不买不玩,显得太寒酸、太落伍了,同学们在一起,大家说去买,说一起去玩,我不去,又显得太不合群了,所以人家买,我也买,人家玩,我也玩。这就是学生们的从众心理。这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在周围都是同龄人的环境中,学生喜欢跟随别人,那么他们就觉得至少自己不会落伍。

  2. 盲目性

  部分学生在消费时常不考虑后果,见到什么就买,比如:某歌星出了一张专集;某款饰品最近流行;某运动品牌有新款等。尤其是“追星族” ,购买时更为疯狂。

  3. 攀比心理

  只要什么东西,同学们都有,部分中学生就会缠着父母要买。给孩子买,增加了家里的经济负担;不给买,又怕孩子让人瞧不起。难为了家长助长了孩子的攀比心理。我认为:要改变如今中学生消费中的一些不良现象,还是应该从思想素质教育入手。

  结论:

  时光流逝,日月如梭,在不知不觉中一个学期又将告一段落。我们明白了跨入中学之后的青少年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他们需要朋友,需要在团体中与同学建立深厚的友谊,这便是归属与爱的需要。在青少年中往往就是由于“相似”而成为朋友,而这里的“相似”可以是年龄、家庭的相似,也可以是共同的兴趣爱好。所以,青少年力图在消费时保持这种“相似”以成为某个小团体中的一员。他们不但希望自己有实力、有成就、能独立和自由,而且他们渴望得到关心、重视、高度的评价以及别人的尊重。因为穿着入时或是有一样名牌的东西或是娱乐时出手大方而得到一个羡慕的眼神、得到一句羡慕的惊叹,这都可以视为一种“得到尊重”。当然青少年也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是他们要表达的这种需要仅仅是展现自己、展示自己不同于别人或高于别人的某个方面,从而获得同龄人的赞赏。

  同时经过这次研究,我们也知道了自己花钱误区,我平时所用的一分一毛都是父母的血汗凝聚而来,父母平时省吃俭用都是为了我们,对父母的血汗钱我们不应该大手大脚的挥霍,对于学习不重要的东西,能省则省,不应浪费。对于花钱我们有自己的认识,我们认为中学生花钱打扮自己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们应该明白现在学习对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所以两者相比之下,要把钱更多地花在与学习有关的地方。学习用品是我们获得知识、促进学习的必要物品,当然应该把钱花在购买学习用品上,或者去参加陶冶情操的一些有益的活动上。这不是比过度地把钱花在打扮或充大款上更有意义吗?我们认为中学生要树立起正确的消费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生活的很好。

  意义: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互相攀比、盲目消费,还有的学生将钱花在网上聊天、打游戏等不健康消费上,这不仅浪费了金钱,而且将对个人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对这一问题,应给予高度重视。我们要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中学生应明确消费意义。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但并不是要求我们过“苦行僧”式的生活,可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经济总体水平仍不高的现实,我们要根据自己家庭经济水平安排消费,既不抑制消费也不超前消费,反对铺张浪费。 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

  建议:

  第一, 要学会消费,懂得必要的消费规矩。形成正确地花钱,算账的观念,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生活中需要购买东西时,需明白哪些该买,哪些不该买,哪些买了划算。

  第二, 懂得钱来之不易。要正确认识钱的作用和地位,懂得钱是劳动成果,珍惜父母劳动成果,不奢侈浪费,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第三, 找机会参加储蓄存款,增加金融知识。如将逢年过节,过生日,长辈或亲友送的压岁钱,贺礼等进行零存整取,自己计划管理,体验理财的滋味。

  第四, 获得一些投资知识。可以集邮,集币等,有机会可以学习购买基金,债券。

  第五, 合理利用好零用钱,用于购买学习用品,交通费,以及同学间小额募捐等。

  参考文献:

  [1]作者,《青少年研究》、出版社,日期

  [2]《中学生的心理》、

  [3]《高中政治必修一》、

  [4]《经济学的结构》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