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略论厘金制度对晚清湖北地区的影响(3)

时间:2025-08-07 22:11来源:100311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以后,中央财政面临捉襟见肘的尴尬境地。咸丰三年至四年,中央多次下发谕旨,命令各省应该依据实际情况,自行变通,本省的钱粮部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以后,中央财政面临捉襟见肘的尴尬境地。咸丰三年至四年,中央多次下发谕旨,命令各省应该依据实际情况,自行变通,本省的钱粮部分可直接用作本省军费。 由此,开始将中央的财政大权下放至地方,湖北地方官亦对解决财政问题开始了自主性的初步尝试。

湖北历任督抚仿照中央以及其他各省的成例,或者借鉴历朝历代的历史经验,采取种种尝试筹集军费,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可归纳为两点:第一点是铸大钱,第二点是广捐输。由于道光年间的鸦片战争战败,在西方的坚船利炮下,国门被迫打开,中国的传统经济模式随即发生巨大的改变,列强也同时更加紧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至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清政府军费开支更是与日俱增,各地告急的折子如雪片般涌入皇宫。而朝廷的赋税收入却因统治地区缩小而减少,中国并非一个金银产出量大的国家,银铜等货币材料本就较为稀缺,再加之主要货币材料产地受战事造成的破坏,或交通堵塞、或人手不够等原因而难以运至各地。此外,腐败的毒瘤已深入清廷的网络之中,各省铸钱局实际在生产过程中偷工减料,大多轻于规定重量,甚至直接停滞生产,清政府的财政危机让咸丰帝焦头烂额。

为缓解危机,咸丰二年间,四川学政何绍基向朝廷提出了“铸大钱”的建议,他提出“今必欲得一物以易银,有其用而无弊,惟有大钱而已矣。”面对这一请求,咸丰皇帝朱批:“若有可行时,不妨采择入奏”,实际已经批准了铸行大钱的请求。不久,朝内蔡绍络、周祖培等京官也向咸丰帝上折“铸大钱”。面对这些“铸行大钱”的提议,咸丰帝终于孤注一掷,断然实行了通货膨胀的种种措施,只要能躲过一劫、守住祖宗家业便是良法,后续问题暂且不在考虑范围内,铸大钱就就是当下的“良法”。在咸丰帝的肯定下,咸丰三年八月,中央开始铸“当十”、“当五十”的大钱。

那么这一举措的成效如何呢?据当时人描述大钱流通的情况为:“今行大钱,颇见便利,尽喜新厌旧,人情一概,及不旋蹱,弃如敝屣。”咸丰四年十月,曾国藩所率湘军在克复武汉三镇后,湖广总督杨霈省城的宝武局招募工匠,尝试铸行大钱以解决财政危急。 

纵观中国古代各王朝,在面临财政危机的过程中,以铸行大钱来挽救经济危机的例子比比皆是。然而这种违反经济规律的举措无异于饮鸩止渴,这种变相的通货膨胀,在短期内可以解决货币供需问题,但是不足值的货币所产生的后果,是民众对整个货币体系的怀疑,进而甚至是抵制。当时的户部右侍郎王茂荫就提出异议,出于对国计民生的担忧,他直言指出:“国家定制,当百则百,当千则千,谁敢有违,是诚然矣。官能定钱直。而不能定物直,钱当千,民不敢以为百;物直百,民不敢以为千。”面对财政现状正焦头烂额的咸丰帝面对这种异见自是弃之不理,咸丰四年,又铸“当百”、“当五百”,甚至是“当千”大钱。王茂荫迅速向朝廷指出铸大钱的行为,一定会造成“物价腾踊,商民恐慌,群疑朝廷为不可信。”遗憾的是,王茂荫持正不阿的意见始终未被采纳,并且受到了“严行申饬”的打击。王本人也被调离户部,但铸大钱的后果却被王茂荫言中了,这种变相的通货膨胀必定引起百姓的强烈不满,民间纷纷拒绝使用大钱,以抵制朝廷此种不负责任的财政政策。咸丰五年后,除湖北少部分地区当十大钱仍有小范围流通,但鼓铸大钱来筹钱助饷的手段基本上已经不再受青睐。 略论厘金制度对晚清湖北地区的影响(3):http://www.chuibin.com/wenxue/lunwen_205904.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