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从乞巧到反乞巧:试论宋室南渡与七夕词的嬗变(3)

时间:2025-07-31 22:11来源:100283
与此同时,宋代盛行理学,文人士大夫们或多或少受到理学的影响。宋代的理学精神讲求境界,带有深厚的哲学意味,这对时代精神、社会文化心理和文人

与此同时,宋代盛行理学,文人士大夫们或多或少受到理学的影响。宋代的理学精神讲求“境界”,带有深厚的哲学意味,这对时代精神、社会文化心理和文人士大夫人格产生了重要影响,宋词随之从最初的“艳情”走向雅化,因此,文人士大夫更加注重以理性的态度看待牛女的爱情,不再仅仅是最初的的艳羡或同情,而是在抒发个人感情意识的同时,在七夕词中加强了哲理意识,反乞巧词在宋代中后期较为多产。

目前关于宋代七夕词的文献研究,主要侧重于分析七夕词中体现的社会民俗,并通过与史料相结合来验证,例如李冬梅 、余敏芳 等学者的相关研究;或者是通过七夕词说彰显的牛女爱情观来分析,例如张锡梅 、胡银元 等学者的相关研究;或者是从节序词中体现的节日情感方面来进行探讨,例如刘琼 、李术文 等学者的相关研究。从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的角度出发,针对七夕词的论述则较为简略,针对相关文本、词作的细致分析同样不多。而有关宋代七夕词的研究著作,现有黄杰的《宋词与民俗》、沈松勤的《唐宋词社会文化学研究》(详见参考文献20,22)等,目前尚未有完全论述宋代七夕词的研究著作。

笔者立足于前人基础,针对文本本身,在简要概述两宋七夕词相关内容简要(包含七夕节和七夕词的发展历程),将两宋七夕词主要分为三类并结合相关词作简要分析论述后,侧重研究时代变迁(即北宋至南渡前、宋室南渡及宋室南渡后三个时间段)对词人心理及其创作两宋七夕词内容、风格的影响,尤其是宋室南渡前后兴起的反乞巧词(本文所论反乞巧词为广义上的包括以爱国为主题而主张不乞巧、反对牛女传说的七夕词),围绕宋代七夕词主题从乞巧到反乞巧这一变化展开论述,试论宋室南渡这一历史事件与宋代七夕词的嬗变关系,同时结合对前人文献及相关著作、文本的解读理解对反乞巧词在纪实层次、艺术境界及情感层次三方面的重要意义进行论述。一方面,本文有关反乞巧词心理及意义的研究,前人少有涉及,可以填补一些研究的空白点,另一方面,南北两宋时代变迁,理学的盛行、战乱的肆虐,对于词人的心态、词境、词风都有重大影响,关注分析这些问题具有意义与可行性。因此,试论宋室南渡与七夕词的嬗变关系有进一步了解时代背景与文人内心世界,也希望对今后对七夕词在历史、社会、文化学方面的研究亦能尽一份绵薄之力。

第一章 两宋七夕词的内容

在中国古代的时令节日中,“七夕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独树一帜。七夕节,是指农历七月初七,相传七夕当夜或前一夜,妇女们会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因此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七夕节是以女性为主体的节日,妇女们有穿针乞巧、祭拜月亮、拜织女、喜蛛应巧等诸多节俗活动。古代文献中关于七夕的最早记载见于《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

七夕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百姓对日月星辰的崇拜,它的形成与牛郎织女凄婉爱情神话故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牵牛星与织女原本只是浩瀚银河中的两颗星宿,并无多么亲密的关系,更不要说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然而,到了汉朝,牵牛星与织女星被人物化,人们将他们编织成为牛郎与织女这般十分凄婉的爱情传说。

自汉以后,这一传说逐步演化成型,成了全社会的节序活动。汉武帝时期,七夕节被定为国家节日。东汉末的《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一诗:“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该首诗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织女的纤纤素手辛苦织布的场景,展现了双星被银河隔断的画面,令人深思。 从乞巧到反乞巧:试论宋室南渡与七夕词的嬗变(3):http://www.chuibin.com/wenxue/lunwen_205887.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