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从乞巧到反乞巧:试论宋室南渡与七夕词的嬗变(2)

时间:2025-07-31 22:11来源:100283
第一节 北宋至南渡前:乞巧主题为主的七夕词 11 第二节 宋室南渡:宋代七夕词的重要转变 12 第三节 宋室南渡后:关注个体感受与社会现实的反乞巧词

第一节 北宋至南渡前:乞巧主题为主的七夕词 11

第二节 宋室南渡:宋代七夕词的重要转变 12

第三节 宋室南渡后:关注个体感受与社会现实的反乞巧词 13

第三章 乞反巧词的重要意义 14

结语 15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7

                                                                                                   

绪 论

在中国古代节日民俗中,“七夕节”独具风采。七夕风俗,源自于牛郎织女与农历七月初七在鹊桥相会的传统神话故事。七夕节是中国古代独一无二的女儿节。因七夕节有“乞巧、乞富、乞寿、乞子”等丰富的民俗活动,增添了女儿节的文化内涵,因而引起了历代文人的密切关注。《诗》中有《大东》篇,《古诗十九首》中有“迢迢牵牛星”章。又据宋人蒲积中《古今岁时杂咏》 ,魏晋至唐代的节序诗中最多的一类大概就数七夕诗了,古往今来,鲜有名士不写七夕,犹以唐宋为盛,白居易、杜甫、苏轼、柳永等均作过七夕诗词。

王国维曾提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著名论断。词在唐代便已生成,而盛兴于宋代。宋词可谓一代之文学,虽然不能说已经完全取代宋诗,但宋词的创作,不同于诗的偏重政治,抒发群体情感,词更能抒发作者的个人情感,且形式较诗更为自由,因此成为时代心理最合适的归宿。宋词独特的音乐性及多变的体例以及婉曲柔媚的风格给人的审美情趣带来享受的同时,它开拓了新的抒情领域,反映时代、社会现实的纪事性亦令其地位举足轻重。

其中,节序词作为宋词的一枝,蕴含了时代的节日气息与风俗民情,携带着神话传说的内涵,承载了委婉百转的词人心绪,其展现出的时代风情与时代心理对后人探寻、理解宋代提供了极大帮助。所谓节序词就是表现时令节日、民俗风景的一类词作,所表达的情感可谓喜怒哀乐俱全。

宋朝城市经济发达,宋人对各种节序较为重视,因此,《全宋词》中的节序词数量众多。七夕词以“男女之爱”、“牛女神话”、“节日风俗”等主题引人注目,尤其是七夕词中对爱情的吟咏,其感情丰沛真挚,令人神往,独具魅力。“七夕”可谓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史上经久不衰的主题,七夕词是一颗闪耀着璀璨光芒的明珠。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宋词》中,有62位作者以七夕为题,大致有108首词,若将无名氏所写七夕词计算在内,则有300首以上 ,现代学者普遍认为是133首 。七夕词在宋代节序词的比重仅次于重阳词与中秋词,位居第三,足见七夕节与七夕词在宋代的地位。

宋代,尤其是宋初,城市经济高度发达和市民阶层的不断膨胀,人们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新兴的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方面亦有他们独特的要求,加之中央当局者对儒学、文学的提倡推崇,一种追逐享乐、奢靡纵欲、追求现实的时代世风由此形成,不论是官员士大夫,亦或是平民百姓,都尽情享受着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国泰民安带来的美好生活。

宋代,文人士大夫们大都喜欢在序节令约上同伴聚集在歌台舞榭等高雅之地,共同纪事、作节序词抒情寄意、增酬唱和,一些词作随着传播,流至勾栏瓦肆供人传唱。到了节日里,人们更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尽兴休闲娱乐,发明传承了许多节俗。七夕节在宋朝达到了发展的高潮,正是与当时的社会思想、文化、风气及其所赖以产生的民俗生活密切相关。    从乞巧到反乞巧:试论宋室南渡与七夕词的嬗变(2):http://www.chuibin.com/wenxue/lunwen_205887.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