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献综述 >

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文献综述

时间:2024-12-17 22:10来源:99223
在国外的实证研究过程中,采用托宾Q值作为衡量绩效的指标比较普遍;在国内由于资本市场不够完善,大都采用单一会计绩效指标如ROA、ROE值来衡量

(一)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现状1.股权性质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许小年(1997)发现国有股占比愈大,企业业绩愈差;法人股占比愈大,企业业绩愈好;但是企业业绩与个人股占比呈现出基本无关的关系。陈小悦和徐晓东(2001)发现,如果不能对外部投资者的利益进行有效的保护,流通股的比例就与公司业绩呈现负相关关系,而国有股的比例和法人股比例与公司业绩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刘媛媛等(2011)研究表明国有股比例和境内法人股比例与绩效正向相关,而人民币普通股和外资股比例与绩效无显著的相关关系。

2.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的关系

早在1932年,Berle&Means就提出,由于大量分散持股的小股东的存在,导致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经理人因与外部持股股东利益不一致而做出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因此股权分散度与公司绩效呈现负相关。Shleifer&Vishny(1986)发现股权集中才是普遍现实,提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业绩正相关。吴淑琨(2002)认为股权集中度和内部持股比例与绩效均呈显著性的倒U型关系。佘镜怀和胡洁(2007)认为中国不健全的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没有明显的作用,但存在较强的行业效应。吴国鼎(2015)认为主板和中小板企业实际控制人持股比例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是正向且显著的,而对于创业板,企业实际控制人持股比例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不显著。张建平等(2016)得出结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企业经营绩效越好,这表明较高的股权集中度体现出较低的代理成本,有利于公司经营绩效的提高。

3.股权制衡度与公司绩效的关系

孙永祥和黄祖辉(1999)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存在相对控股股东和其他大股东的股权结构有利于公司绩效的最大化。刘银国等(2010)分析机械、设备、仪表类公司,发现股权制衡度与不利于公司绩效的提高。陈志军等(2014)从动态竞争视角探索股权制衡对企业绩效的作用,认为股权制衡度与企业绩效正相关。张怀进、徐凤菊等(2015)基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背景,认为作为衡量绩效的托宾Q值与衡量股权制衡度的Z指数、S指数和H指数呈显著倒U关系。

(二)激励制度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现状

本文将国内外对激励制度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的研究结论大致分为四种,这里的激励制度包括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

1.激励制度与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

Jenson&Meckling(1976)认为经营管理者通过股权激励制度取得了对公司的剩余索取权,与股东利益趋于一致,能够对公司绩效产生正向影响。Mehran(1995)研究表明对高层管理者的股权激励制度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更为显著。Mogran&Poulsen

(2001)研究S&P500公司样本,基于股权激励计划实施对象的角度得出相同的结论。刘国亮、王加胜(2000)认为公司业绩与经理人员拥有股权的大小和职工持股大小正相关。张俊瑞、赵进文(2003)研究表明高管人均薪金与公司绩效和公司规模之间显著正相关。杜兴强、王丽华(2007)研究现金薪酬与业绩之间的相关性,认为董事长和总经理组成的管理高层的现金薪酬与会计绩效(ROA、ROE)前后两期的变化成正相关关系。阮素梅、杨善林(2013)研究认为不同的激励措施都可以显著提高公司业绩,股权激励与薪酬激励二者应该积极的配合。许娟娟等(2016)研究表明剔除盈余管理的影响前,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和CEO股权激励强度均与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剔除后,未发现显著的相关关系。

2.激励制度与公司绩效负相关

Fame&Jensen(1983)通过研究认为股权激励制度使得管理者持有股份增加,却因此降低了公司股份的流动性,导致市场风险,这种情况下外部投资者就会要求增加风险报酬,融资成本的增加意味着公司绩效的降低,由此得出结论:股权激励政策对公司绩效具有反向作用。刘国亮、王加胜(2000)对激励制度与绩效进行实证研究,认为公司绩效与经理人员薪金负相关。 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文献综述:http://www.chuibin.com/wenxian/lunwen_205260.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