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界,通常将贸易壁垒划分为非关税壁垒和关税壁垒,其中前者又可分为直接限 制和间接限制。间接限制,也就是所谓的技术性贸易壁垒(TBT)1,当前,已日渐成为 发达国家或地区实施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王志明、袁建新,2003)。欧美许多研究者 从经济学视角出发,探讨了 TBT 的特性,及其产生原因,普遍认为实施 TBT 的最终目 的是贸易保护(Maskus, Wilso, Otsuki,2000)。于 1994 年达成协议的“乌拉圭回合”多边谈 判在要求关税减让的同时,将目标指向非关税壁垒,要求成员国减少或取消传统的非关 税壁垒。在此种情形下,发达国家逐渐将视线转向更不易被察觉的新型贸易壁垒。目前, 最为盛行的,除劳工标准和反倾销条款外,就数绿色壁垒了(张宝珍,1996),这是国 内提出绿色壁垒这一问题较早的论文。加之随后诸多学者的研究,如曾凡银(2003), 最终都表明,技术性贸易壁垒中的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当今全球贸易保护的新形式。当 前,学术界对绿色壁垒定义的争论点在于绿色贸易壁垒规制的最终目的究竟是为了可持 续发展,还是为了限制国际贸易自由。本文同意王应黎(2015)的观点,认为绿色壁垒 在本质上从属于 TBT。
(二)相关理论研究
从总体上进行分析。我国学界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 90 年代初, 主要在理论上进行探讨,欧美等发达国家(地区)先后发布的一系列安全卫生标准和环 境规制等是否对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产生影响(邱月明,1999;夏友富,1999)。另有 郭秀君(2003)系统阐明了纺织品服装领域中绿色贸易壁垒的特性和存在形式,及其对 中国该行业贸易经济的影响,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策建议。
以中国出口别国为例进行分析。桂家祥(2000)得到的结论是,“禁止使用某些化学染 料”的措施对我国出口荷兰和德国的纺织品服装贸易产生了极大的限制效应。夏友富等
(2002)得出,欧盟对纺织品服装配额限制的取消将使得技术性贸易壁垒中的绿色贸易
壁垒成为国际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王应黎(2015)详细分析了过去十年中国对欧盟纺 织品服装出口的变化,系统阐明了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产生的正面与负 面效应,指明绿色壁垒的本质是 TBT 的一种。
以中国省级出口为视角进行分析。例如,曲世敏(2012)以纺织品服装行业主要出 口地区江苏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绿色贸易壁垒的含义,及其对该省纺织品服装行业对 外贸易的影响,从而提出建议,使该省内的中小纺织品服装企业能更好的应对绿色贸易 壁垒。
(三)相关实证研究
国内对 TBT 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陈志田和叶柏林于 1992 年的著作《技术引进与 进出口商品的标准化》。直到上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特别是我国加入 WTO 以来,大量 研究者才对 TBT 开始了深入的探讨。但国内相关的研究都是描述性分析,如王晓红
(1998)、施用海(2002),实证分析很少。在查阅核心期刊发现国内做得多的较有代 表性的是鲍晓华(2004),其在文章中运用局部均衡分析法,对《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 施协议》进行了成本收益分析,得出最优的政策选择。随后,该学者又利用 HMR 两阶 段重力模型,基于 105 个国家的 TBT 通报数据和国家产业层面的双边贸易数据,就 TBT 对出口贸易的边际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鲍晓华、朱达明,2014)。不久前,该学者再次构建了非线性引力模型,对出口国遭遇 TBT 的差异化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鲍晓华、 朱达明,2015)。
国外对 TBT 的相关研究早于国内,且逐渐从定性分析转向定量分析。例如,Evansand Harrigan (2005)研究了 MFA 对东亚(进口国)和美国(出口国)两个市场的影响, 研究发现 MFA 提高了产品质量,而关税降低了进口价格,此外该研究还对美国把进口 市场从东亚转移到墨西哥和加勒比地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随后,Brambilla, Khandelwal and Schott(2007)研究了 MFA 和 ATC 协议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影响。 TBT贸易壁垒文献综述:http://www.chuibin.com/wenxian/lunwen_205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