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计算机论文
经济论文
生物论文
数学论文
物理论文
机械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音乐舞蹈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材料科学
英语论文
日语论文
化学论文
自动化
管理论文
艺术论文
会计论文
土木工程
电子通信
食品科学
教学论文
医学论文
体育论文
论文下载
研究现状
任务书
开题报告
外文文献翻译
文献综述
范文
底边社会乞讨者的生计生态现状研究(2)
4.1 流浪乞讨群体的收入较低 11
4.2 流浪乞讨群体自我效能感低 12
4.3 社会对流浪乞讨者的救助制度的缺失 12
5 对救助流浪乞讨群体的建议 12
致 谢 16
参考文献
17
附录A:访谈提纲 19
附录B:相关政策 20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国民经济在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但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城市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底层社会的成员,比如农民工,比如乞讨群体。我们或许不经意间就可以发现,城市虽然发展了,但是城市的乞讨群体却越来越多。客运站、天桥下、地铁地下通道里、景区口和校门外,处处可见乞讨者。乞讨形式也变得复杂化和多元化:有残疾人、有妇孺、有自述苦难经历者、自称旅途被盗者等等。 有越来越多的好逸恶劳者,他们化身为职业乞丐进行乞讨,越来越引起大家的不满。频频受骗的市民们越来越多地开始怀疑自己的慈善行为究竟是在帮助弱势群体还是在助长懒惰和犯罪,这也使真正的贫困者无法得到帮助。
“孙志刚事件”暴发后,我国便废除了收容遣送制度。2003年8月,《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
管理
办法实施细则》开始实施,新的管理办法更加人性化。这标志着乞讨流浪者不能再被强制收容或遣返。虽然其后各民政部门同步颁布了新的管理办法,但这也不能减少流浪群体在城市谋取生计的人数。城市的乞讨群体仍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群体。
对乞讨者的调查研究显示,90%以上的乞讨人员均来自农村,而且来自河南、贵州、安徽、四川、江西、湖南等省份的人数较多(唐娟,王秀霞,2007)。农村各项社会福利政策从下达到落实比城镇要缓慢,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在各项福利都在飞速发展的今天,乞讨者的人数却无从减少呢?他们出来流浪乞讨的触发点究竟是什么呢?而当今社会对于流浪乞讨者的态度以及救助方法是什么样的呢?
随着职业乞讨者的不断增加,“乞讨者数钱数到手软”、“多名乞讨者持有港澳通行证”、“乞讨者住高楼开好车”等类似
新闻
也不断爆出,这使广大人民群众对流浪乞讨人员产生了怀疑,认为自己的给予只会滋生社会上好吃懒做的风气,对乞讨者的态度也越来越冷漠。对于乞讨者应持有什么样的态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很多学者认为我们对于乞讨者应采取宽容的态度。牛角(2013)表示拒绝施舍就好像是你扶一个跌倒的老人反而被讹诈,之后你选择拒绝帮扶所有跌倒的老人,这种行为最终带来的只能是冷漠,而这种冷漠又把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拒之门外。从政策的角度看,既然有80%的乞讨者是“职业乞讨”,那么就有20%的乞讨者的确是因为陷入困境,那么一刀切地集中治理会把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的救济之路也关闭了。
现在大众对乞讨者态度从怜悯到漠视的变化,使真正的乞讨者也面临着乞讨不到钱的现状。这些乞讨者从贫困的地方来到大都市谋生存,风餐露宿,衣衫褴褛,没有亲人朋友,更没有对城市的归属感。城市的生活处境又使得他们的内心常常处于一种焦虑状态,他们在城市中是边缘化的群体,常常担忧自己的生活现状,难以适应外部社会环境,同时对现实状况也更难认同和接受。换言之,流浪乞讨者体验不到作为人的尊严何在。如此的处境势必会削弱其归属于社会整体的向心力,对社会的认同感降低甚至是仇视社会,这对社会的治安状况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篇:
照顾者与被照顾者的互动机构失能老人优质照顾的形成
下一篇:
机械制造过程员工作业疲劳及安全管理研究
高管胜任力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
以社会责任构建信念伦理
农村居民的社会参与研究...
论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
大数据强化政府社会治理能力建设研究
提升90后个人展示力研究
浅析我国小型民营企业社...
多元化刑事简易程序构建探讨【9365字】
国内外无刷直流电动机研究现状
《醉青春》导演作品阐述
高校网球场馆运营管理初探【1805字】
拉力采集上位机软件开发任务书
中国古代秘书擅权的发展和恶变
辩护律师的作证义务和保...
谷度酒庄消费者回访调查问卷表
浅谈传统人文精神茬大學...
浅谈新形势下妇产科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