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研究的对象和主要问题
1.2.1 研究对象
本文是基于干中学的员工培训形式与方法研究,干中学理论是本文研究的基石,此外相 关的理论还有成人学习理论以及人力资源开发理论。本文研究基于以上三个理论来讨论干中 学的员工培训形式与方法,包括:学徒制、顶岗培训、导师制以及现场分析会。本文所讨论 的这若干种形式方法具有典型的干中学意义,并举出一些例子来体现其蕴含的干中学内涵。
1.2.2 研究的主要问题
本文所讨论的重点在于所提出来讨论的四种干中学员工培训形式与方法,在这些方式方 法中简单探讨其对干中学理论内涵的把握,并试图讨论成人学习理论与人力资源开发理论对 这些培训方式方法的支持。
1.3 干中学相关文献综述
自阿罗提出干中学理论后,许多学者对其做了相关的研究。Kathryn L·Shaw 把干中学视 为工作的副产品,在工作的过程中遇到并试图解决问题,员工通过此积累知识就可以作为企 业人力资本形成的方式,也是人们在工作后获取人力资本的主要方式之一。Young 把干中学 理解为对现有新技术有限的生产性潜能的挖掘与实现。[3]因而,新的生产性技术在它们投入 生产的初期会导致快速的干中学效应;但随着新技术的生产性潜能的耗尽,干中学效应会减 少或停止。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tz)认为,在干中学效应较为明显的情况下, 由于干中学的影响,厂商的产量决策会违背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产量点,这正说明了干 中学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所起到的作用。[4]
在阿罗(Arrow)1962 总结前人“干中学”经验事实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进步一般 可以归结为经验积累”的假说后,Eytan Sheshinski (1967)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 Arrow(1962) 模型结论的正确性。[5]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也以本土企业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于 1995 年开创性地提出了 SECI 模型。[6] 这两位学者认为:企业知识 应该包含两个层面的知识,分别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对应于人力资本理论,与隐形知识 相对应的就是专用性人力资本,其主要通过干中学获取并积累,这是企业生产现场创新的来 源,也是防止竞争者进入该行业的壁垒。在把干中学应用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上,林毅夫(2005)指出通过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引致的技术进步,囊括了从技术引进、消化、 模仿到技术改进、创新等各种技术进步方式,实现了从技术模仿者到技术创新者的角色转变。
[7]这是后发国家走向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边干边学己成为后发国家技术进步的主要手段。
张廷(2009)采用传统干中学模型检验了中国经济增长路径,认为中国改革开放 30 年经济增 长是干中学发挥作用的结果。[8]李尚赘、陈继勇和李卓(2011)设定研发创新采用干中学模 式获取,同时也需要人力资本在研发过程中的投资,并指出干中学与人力资本投入成正相关 关系。[9]
经过长期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分析后,很多学者认为,干中学可以为企业创立竞 争优势,途径主要有二个:其一是通过降低成本,获取成本优势;其二是形成进入壁垒,防 止竞争者进入。
1.4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1.4.1 研究方法 基于干中学理论的员工培训形式与方法研究(3):http://www.chuibin.com/guanli/lunwen_205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