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慈善丑闻以及应对措施

8月18日,媒体爆出慈善总会变卖钱款去向不明,再次掀起了一场关于慈善事业的网络热议。至著名的“郭美美事件”以来,慈善机构屡爆丑闻,由以往的内部处理,地区消化,演变成现在全民皆知。连从抗战时期就开始出现在中国的红十字会,一个曾经备受尊敬和爱戴的组织,也没有能够幸免。网友现在戏称红十字会为“黑十字会”,黑账目,黑操作,最终黑钱。

  慈善组织出现的假捐、假账、假受益等使得其社会公信度大幅降低,而慈善组织主要又是依赖于社会的支持,在公信度严重受损的情况下,我国的慈善组织也是危机四伏。

  从04年的四川慈善义演再到08年的汶川捐款丑闻,再发展到2011年的“万元餐”,笔者认为暴露了这几个问题:捐款捐物来源不明,去向不明;内部财务不公开,办公用费无规章制度可循;救助对象、救助方式混乱,随意性大。究其原因:慈善组织、政府、公众三方都不可免责。

  一、慈善组织内部少制度缺规范。

  慈善组织在笔者看来主要由三个地方不明确:第一,捐赠物品的处理方式不明,受赠物品是钱还是物,是生活用品还是古董名迹,没有一个明确的处理方式。第二,财务情况不明,受赠若是物品,需要有审计价值,受赠和再捐赠这一过程中慈善机构实际起到的是一个中介作用,中介后的一个物品的再分配,但是这个帐老百姓是从来看不到的,也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同时办公费用无规章制度可循也导致了讲排场、讲面子的贪污浪费现象。第三,救助对象和方式没有无章可依,轻重缓急、需求为先的原则没有体现出来,导致有的救助牛头不对马嘴。

  一、 政府对慈善组织以及慈善行为的政策便利导致不法分子乘机谋利。

  慈善行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救助行为,同时也是社会财富再分配的一种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是减轻了政府在社会救助方面的压力,同时也为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因此政府非常推崇慈善行为,也在各种政策上倾斜,支持慈善事业的发展。但是正是由于这种政策的倾斜,成为了不法分子温暖的摇篮。

  二、 公众长期对慈善事业的不明支持使得慈善工作趋于表面化。

  在普通的老百姓眼里,了解慈善行为通常是以媒体为介,如电视,广播,网络等。而且也通常会赞扬这种慈善的行为,也就造成了一种:不是为了行善而行善,而是为了宣传而工作。公众的评价越高,社会公信度越高,也就使得慈善工作更趋于表面化、形式化和程序化,少了人情味,却博得了社会的认可,纯粹为了公信度而行善。公众的公信度若是仅仅来自于媒体宣传,无疑是慈善事业走形式、重过场的始作俑者。

  现在的慈善机构处于风口浪尖,成为众人质疑询问、批评问责的热点,但我们必须意识到,众人问责虽然必要,但是不能解决现有的问题,如何变众人问责到全民建设,才是问题的重点。

  一、 健全机制。

  健全机制,完善制度,是一切机构良性运行的根本保障。目前慈善机构表现出来的三大弊病:款项不明,费用不清,账目混乱直接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 反映了其制度不严谨,机制不健全,直接导致行为操作的随意性、个人性和放任性。因此建立一个健全的机制,完善的制度,流畅的操作程序和规范的救济标准是保障慈善机构持续发展,摆脱现有信任危机的唯一途径。

  二、 公开透明。

  在“郭美美事件”之后,慈善机构都无疑暴露出了财政问题:款项不明,费用不清,账目混乱。使得公众对慈善机构失去信心,因此,公开财政、透明操作刻不容缓。公开透明:财政公开透明、来物来钱公开透明、救济方式公开透明,救济人群公开透明、操作方式公开透明,让老百姓知道自己捐的钱到了那里,帮助了哪些人,怎样帮助,是否是有效帮助。与此同时,公开行政费用,接受社会监督,才能赢回公众信心,提高社会公信度,维护慈善机构良性发展。

  三、 社会监督。

  慈善机构公开各项工作,要主动接受社会的监督。接受社会监督有三个好处:第一,使工作得到社会认可,提高社会公信度;第二,激励自身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第三,广泛接受社会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充实自己。基于这三点,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是慈善机构工作之重,不容质疑。

  慈善组织作为一个社会公益性的组织,起到的是一个中介的作用,就是利用最少的资源把社会的爱心带到最需要的人群,最需要的地方去,是以一个资源最优的处理方式,最大限度的把爱心的力量发挥出来。而改变当前中国的全民问责慈善组织到全民建设慈善机构的现状,还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