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人格塑造

浅议人格塑造
张正桥   行为是我们思想的体现,行为的合理性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也就证明了思想的成熟程度,若是行为能够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个人人格塑造所取得成就,人格塑造的过程就是自我道德不断完善的过程,从而推动整个社会道德不断的前进和完备。我们从来到这个世间伊始到离世的那一刻,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人格的塑造,因此最终人格的塑造并不取决于血统的一脉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后天不断进行道德的教育和文化的熏陶,直至将它推向美好。

  血统论来源的最初目的是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 为了政治上的需要或者说是为了统治阶层利益的需要,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血统论曾经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隋唐之前官宦世袭的法度就是血统论的某种体现,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血统论也得到了极大的发挥,这种以出生决定政治地位和身份的理论在历史的演绎过程中得到了证实,血统论对人格塑造的最终决定作用是不成立的,因为它强制性的规定了百姓所处的社会阶层和阶级,阻碍了社会不同层次间的交流,中断了统治阶层新鲜血液的输送,破坏了社会的推动力,阻碍了社会整体性的和谐。在影视中也有对血统论的体现,如《流浪者》中法官固执认为“好人的儿子是好人,坏人的儿子是坏人”这一理论,影片主人公拉兹的人生角色的数次转换就在诠释着血统论,但里面也包含着伟大亲情(拉兹母子)和纯洁爱情(拉兹和丽达)地教化力量,体现着强烈的道德教育,而法官最终也因受到良心的审判而自责,《流浪者》在表现血统论的同时也很大程度上加入了社会道德教育和文化的熏陶,因此,最重人格的塑造并不取决于血统论,而是取决于道德的教育。

  道德教育并非是一个孤立的学问,与社会百科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提倡法治化建设的今天,法律条文的制定中也加入了道德的成分,例如对别人造成的精神伤害会用金钱折换成为精神损失费,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进行社会资源分配的过程中,效率优先,同时也兼顾着公平;文化领域中挖掘人性中的真善美并加以发扬,纯洁人性,进行良好的社会道德教育,希望建造一个和谐的道德高尚的社会;宗教也是在教导人们向善,无论是基督教的《圣经》,还是佛教的《心经》等,在于净化人的心灵,从思想上、从道德上进行教化,佛家的修行一个很好的佐证。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正如马克思所言,人具有社会属性,我们的理念均是从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从而进一步指导社会活动,促使自己不断的与社会相结合,因此,个人在进行道德教育的同时,势必也会推动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也会对人进行道德的教育,在相互作用下塑造健康的人格。

[1] [2]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