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校对人才的常识和特识

 校对工作是出版物付印前保证其文字和内容质量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图书出版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校对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图书质量的优劣,面对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对校对人才的素质、认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一般说来,校对人才是具备一定的学识水平、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熟练掌握校对专业技能的人。我认为,作为一个合格的、适用的校对人才,除了要有上述条件外,主要应该具备两方面的知识结构,即校对的"常识"和"特识"。

    何谓校对人才的"常识"和"特识",清代校雠家段玉裁曾说:"校勘学家应具二种常识,一曰常识,二曰特识。常识者,即前所谓校勘学识,无工作界域之区别,一切校书家俱用之,如'误文例'与'误文疑似例'之认识,以及校勘方法与规律之演习皆属之。特识者,从事工作时特殊对象之鉴别……不必一切校勘家皆用之也。"①段玉裁先生的这番精彩论述,是对校对人才的知识结构最准确的诠释。

    所谓校对"常识",是所有从事校对专业的从业人员都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例如:校对的基本理论、校对的基本方法、出版物出错类型和出错规律、现代汉语使用规范、出版物标点符号的用法、出版物数字的用法等,以及与校对基础密切相关的书籍装帧知识,如:版本、字体、字号、开本等等。计算机和外文知识也应为校对员所掌握。这些知识均为"无工作界域之区别",具有共通性,是由校对工作的性质、功能和任务所决定的。

    所谓"特识",是指不同出版社、不同专业的校对员由于工作对象的特殊性而必须掌握的知识或学识。一方面,在不同专业的出版社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 中,校对员的知识结构应向本专业倾斜。文艺出版社的校对员应当熟悉和掌握文艺图书中所涉及的"特识",例如:文艺理论、文学常识、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等知识;而科技社的校对员则应侧重掌握科技图书中"特识",例如:科技术语、常用公式、表格、量和单位、外文字母等等。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种类出版物中的用字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因此,要求校对员应掌握一些"特识",例如:在文艺图书中遇到"桔"字,一般都作为不规范字,改为"橘"字,像"橘红"、"橘子",但此字在中医药图书中出现时,就不能轻易改了,因为"桔梗"是一味中药,这里的"桔"就不能改为"橘"。再如,科技图书在使用计量单位时,一律使用公制的计量单位,如用"千米",不做"公里";而文艺作品中则不能生硬地使用公制计量单位。如:"某人一口气跑了二三里地",就不能用"千米"代替。因此,任何一个校对员不可能掌握全部的"特识",在校对工作实践中,应根据每个人知识结构侧重点的不同,有意识地训练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特识",从而培养出有不同"特识"的校对人才。

    综上所述,校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就是"常识+特识"。"常识"即普通知识,校对常识,是校对人才知识结构的基础,是每个校对人才必须掌握的知识;而"特识"则是在"常识"的基础上,针对工作对象的特殊性而发展起来的与众不同的校对知识。两者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只有牢固地掌握"常识",尽可能多地掌握"特识",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全面构筑校对人才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完成传承文明的历史使命。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