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体系探析

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体系探析
我想这就是我的天下了。一个人也可以战斗,为自己,为国家,为世界,为我们全人类。。 陈贺连 (兰州大学 教育学院 兰州 730107)

  【摘要】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生本身就业能力低下。因此,欲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就必须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就学校方面而言,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客观上要求学校从职业发展意识和职业规划、基本职业素养、执行能力三个环节紧密地结合起来,全面有序地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本文欲以兰州大学就业指导体系为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 例,从实践的经验出发,深入研究,最终构建出一套学校方面的完整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体系。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能力提升 体系构建

  一、引言

  随着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如何增加大学生就业率成为国家和社会上的热门话题。虽然现在国家,社会,学校等方面都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但收效甚微,尤其是学校单方面所采取的关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举措多数为横向展开,缺少一定的理论指导,属初期探索阶段。更须指出的是,虽然高校的专业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宽泛的就业教育,但由于其针对性不强和当下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采取一些专门性的就业教育举措便显得十分必要,故本文所讨论的仅指除一般教学课程以外的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教育或指导。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文献资料发现,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在国内外并不鲜见,但有关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举措研究还是很少,尤其是从学校方面出发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而且多数研究依旧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或“摆出来都有道理,做起来却是空的或是根本无法实现”的阶段。因此对学校方面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举措研究和理论构建将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

  二、关于就业能力提升的理论构建

  (一)就业能力的定义界定

  关于就业能力本身,尤其针对其定义和内涵的研究,在国内外并不少见,如美国培训发展协会(American Society for Training & Development)定义了16项技能,分为5类别:基本胜任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群体效果、影响能力。而1991年,美国劳工部则对就业能力定义了36项基本技能,分3个类别:基本技能、思考技能和个体特质。Law、Bowe、Gainer对就业能力的定义和内涵分别论述了自己的观点,这里就不再赘述。而国内近年来对就业能力方面的研究也颇为丰富,如郑晓明、汪铎、熊书银等先后发表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但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来看,他们大部分还停留在针对就业能力自身的定义和构成上的研究,且存在过于繁琐,不易操作的现象,而针对实践操作方面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笔者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对就业能力定义的概括和分析,并结合大学生特点和具体的实践经验,对大学生就业能力作了如下重新的阐释和分类。

  一般来说,就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就业能力包括一般就业能力和特殊就业能力,以一般在校大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本文所讨论的就业能力主要是指一般就业能力。具体来说,一般就业能力包括:1.职业发展意识和职业规划;2.职业基本素养;3.学生的执行能力。

  (二)就业能力内部三要素的相互关系

  由上可知,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须要从以上三个方面来入手,第一,培养在校大学生良好的职业发展意识并帮助或促进其完成自己的职业规划;第二,努力提升在校大学生基本职业素养;第三,锻炼学生在职场上的实际执行能力。此三者,对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缺一不可,且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三个基本要素。

  首先,良好的职业发展意识和职业规划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前提准备和方向性的保障。

  其次,提升基本职业素养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是大学生获得成功的职业生涯的有力保证。

  再次,提高大学生职场上的实际执行能力是检验和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三者在整个提升体系中,呈现动态平衡的发展态势。

  思想引导着行动,大学生只有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拥有一个良好的职业发展意识和职业规划才能更有方向更有目的地提高基本职业素养,才能更有效地训练执行能力,最终找到自己所适合的职业;提升基本职业素养则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必要的手段和途径。自身价值的实现取决于个体的能力,学习必要的就业技能,提升基本职业素养最终为拥有强有力的执行能力打下基础;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执行、检验、反思和强化,才能更好地促进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 职业意识的培养和规划,也才能更好地学习基本职业素养。三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就业能力提升的三个要素。

  三、关于学校在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举措的具体例证

  ―――――以兰州大学为例

  根据丁凤珍、张振环、马雷(2007)的研究发现,引起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是大学生本身就业能力低下。想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就必须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客观上要求学校应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发展意识并帮助或促进其完成自己的职业规划、提升学生基本职业素养、锻炼学生的实际执行能力三个环节紧密地结合起来,全面有序地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就业能力的三个要素是否都得到了合理完整地实现呢?他们的实现形式是怎样的?是否取得了应有效果呢?从全国大学的就业指导的开展情况来看,兰州大学具有很强的典型性。

  首先,兰州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2001年,兰州大学榆中新校区建成(校区是位于距兰州市47公里的农村小镇——夏官营镇),第一批本科生入住。至2010年,其校区已运行了近10年左右,当下学校实行的是“3+1”政策,即兰州大学本科生一至三年级在榆中校区就读,四年级和研究生在兰州市区就读。从以上信息来看,兰州市本身地处祖国西北,地理位置本身较偏,交通和信息并不发达,加之本科生又多在榆中校区,这种格局无疑对校区学生的就业信息素养和就业意识以及就业能力的提高都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其次,从学生的生源来看,学校的学生多来自中西部的农村家庭,基础教育和就业意识都相对薄弱。这就构成了兰州大学实施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举措的基本背景,客观上决定了兰州大学在课外的就业教育和指导方面必须加大力度,且注定要做出与自己实际环境相适应的特色项目来。

  再次,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兰州大学就开设有就业指导课程,是全国少数最早开展就业指导课程的高校之一。后随着时间的发展,又出现了职业生涯咨询室、“就业竞争力提升计划”、“方太模式”等项目,最终形成了现在的以职业生涯规划课、“就业竞争力提升计划”、“方太模式”三位一体的旨在引导学生就业、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就业指导体系,尤其是在体系构建方面已经非常成熟。

  下面笔者将从兰州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所推出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就业竞争力提升计划”、“方太模式”三个模块出发,分别就它们的由来、实施过程及效果进行阐述:

  (一)职业生涯规划课――――从就业的准备和规划做起

  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而言,就是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知识结构,结合社会环境与市场环境,为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以及要达到的职业目标所做的方向性的方案。大学期间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黄金阶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对大学生个人的未来职业走向和职业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1.由来

  兰州大学是国内最早开设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的高等院校之一,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面向全校本、专科毕业生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到2007年学校已经将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纳入教学计划,列为全校公共必修课。

  2.实施

  首先,在教师的选择上,学校聘请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和从事学生工作三年以上的专职工作人员担任授课教师,并通过定期组织授课教师集体备课,开展专业培训及优秀课程教学观摩,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其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统一的职业生涯规划教材为指导,分别从学生的评估自我、正确进行职业分析、确定职业目标、评估与反馈等几个步骤进行引导训练,并形成良好的互动。

  再次,设职业生涯咨询室,提供咨询服务。学校聘请专门的职业规划师,针对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出现的挫折、困惑等多方面问题面向全体在校本科生提供个性化、一对一的咨询服务,帮助面临职业生涯困惑的学生寻找解决之道,增强个体的职业生涯决策能力并提高职业生涯质量。

[1] [2] [3]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